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立足新时代,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人民网 孙竞
2020年04月03日08:26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蚕豆种植、土豆种植、种桑养蚕、小兔养殖、朵朵葵花向阳开、油菜花开金灿灿……”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快乐种养”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劳动课程之一。在种养的过程中,孩子们挽起袖子、走向田间,亲身体验农场劳作,与植物、动物的生命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

日前,《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要求大中小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认为,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不能简单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下,“劳”被漠视了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意见》中提到。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

“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孙云晓说。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

南京农大实验小学的后山有近700平方米梯田,每年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就成为它的“主人”,开展一年的种植体验活动。从整理土地到播种浇水、除草除虫直至收获,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种植过程,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地里收获的蔬菜、水果,发自内心地珍惜。他们在分享劳动成果时真正体味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南京农大实验小学学生在开垦土地 /校方供图

校长霍文轩认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

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劳动精神,还要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提升创新精神。

南京农大实验小学学生在丈量土地 /校方供图

“比如土地形状不规则,为计算面积,他们根据测量的数据,画出示意图,请教数学老师。发现虫害,请教科学老师和治虫专家,选择危害最小的方法除虫。为保证最大的收益,还要一边种植管理,一边核算成本。”

而同时,新劳动教育促使学生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样是在种植活动中,面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块,怎样合理公平地分给各个班级?老师引导各班先拟出自己的分地方案,由推选的代表带到年级大会上展示,通过表决产生年级分地方案。智慧“圈地”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活动要有规则意识,发生矛盾冲突可以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劳动教育需家校社协同推进

《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孙云晓特别指出,家校社协调育人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教育,而检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指标,就是看是否推进了美好生活教育,是否重视劳动教育。

而在现实中,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孩子,甚至在将要迈进大学时,还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意见》专门提到,家庭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

南京农大实验小学学生在翻地松土 /校方供图

在学校,劳动教育也不能是“走过场”“当摆设”。“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意见》中,对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作出明确规定。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意见》鼓励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开放实践场所,特别是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和社会机构也要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劳动教育有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毋容置疑,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檀传宝认为,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要用专业、创新的教育形式去切实求得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檀传宝提醒,“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

在他看来,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学校将已有技术课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校本选修、社团活动整合起来,不但强调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的渗透与应用,同时,还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种双向融合既丰富了相关学科课程,又为劳动教育课程争得了更多话语权,使其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日常教学课程设置更加理直气壮。”校方表示。

檀传宝同时指出,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剧烈竞争中才能取得好成果。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

“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他最后说。

(责编:孙竞、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