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9大学校长论坛>>校长发布

兰州大学:立足西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抢抓机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2020年01月08日17:21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2019年12月13日,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举办期间,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发布“立足西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全文如下: 

2019年,兰州大学刚好走过了110年的办学历程。作为地处祖国最西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坚守奋斗,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以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肩负起振兴西部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今天,兰州大学立足西部,确立“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抢抓发展“窗口期”“机遇期”,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筑科研高地

兰州大学是第一家与国家发改委对接并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的高校。自10月下旬成立以来,研究院整合校内研究力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主动承担国家发改委6项重要课题,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规划与治理、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方向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兰州大学从上世纪70年代参加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形成地质地理学、生态学、大气科学、草学等一批特色学科,先后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内一流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近年来集中优势学科成立祁连山研究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需求,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为西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兰州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将西部地域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正在产出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依托甘肃完备的核工业体系以及兰州大学从未间断的核学人才培养基础,成立国家核产业研究院;发挥理论物理科研优势,成立兰州大学引力研究中心,参与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落户兰州大学;成立“兰州大学-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环保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创新平台驱动产业发展。兰州大学还积极探索新科研组织模式,成立生态学创新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先进催化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学科交叉平台,集中资源建成国际领先的高性能电镜中心、面向大生命科学的医学实验中心。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整合人才、智力、科技、医疗等资源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实现帮扶地全脱贫;设立专项课题,就脱贫攻坚“摘帽”以及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开展前瞻性研究。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向和甘肃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部署,提出在兰州市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已经被甘肃省、兰州市采纳并规划实施。

身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大学构筑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研究原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为“一带一路”下全新文化体认、文化相通、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兰大智慧”和“兰大方案”。发挥敦煌学传统研究优势,成立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正在改变以往国际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成说。

以事业发展汇聚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

12月8日,兰州市·兰州大学驻京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招才引智政策宣介会在京举行,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兰州市和兰州大学人才集聚和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兰州大学推出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大工程——“萃英学者”发展计划,与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相衔接,面向全校不同学科实行岗位聘任制,首批选拔出140多名活跃在学术前沿、能引领和支撑所在领域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

近年来,兰州大学理顺机制谋划人才、全力营造荐才引才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延揽人才、全力打造聚才爱才的积极态势,创造机遇发展人才、全力构筑人尽其才的干事舞台,有效扭转了以往“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近者悦、远者来,出现了“人才西北流”的喜人景象。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人才工程人员82人次。其中,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青5人,新增青年长江、青年拔尖、国家优青等“四青”人才30人。2019年以来学校共引进人才126人,其中引进教授27人,副教授25人,青年研究员48人,外籍教师6人,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人。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教育的保障。兰州大学始终坚持以提升办学水平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第一要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制定卓越计划2.0建设方案,新增新工科专业5个,国家急需专业4个。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入科研门”。大幅提高本科教学成果奖励,修订《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推进教学与科研奖励同等对待,教学成果单项奖金额度最高为150万。

在《兰州大学2025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行本科教学体系再造行动、本硕博一体化贯通行动、金专金课培育打造行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行动、研究生培养创新提质行动、培养质量全员全程行动等六大教育教学行动,2020年将分学院分学科分步骤推进大类培养;推动教科融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成立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教学督导组;建立课程组,制定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量标准。到2022年实现学科专业整合优化基本完成,一流学科数量稳步增长;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基本完成,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一流课程覆盖每个一流专业。

在兰州大学培养的37万多名各类人才中,仅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毕业校友就有15人当选“两院院士”,位居全国高校第八;60名本科毕业校友入选国家“杰青”,位居全国高校第十。特别是,兰大化学的本科教育以培养了8名院士校友并列中国所有高校各院系、各学科第一。

面向国际开放办学创世界一流大学

兰州大学大力推进国际交流,持续深化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开创学校国际化工作新局面。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学者领衔、多家境内外科研院所参与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选美国《考古学》杂志评选出的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兰州大学循证医学团队牵头制订的国际指南报告RIGHT标准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适用于卫生系统、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指南的标准,也是唯一一个由中国学者牵头制定的国际实践指南标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侯小琳教授2019年同时获得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及捷克化学学会颁发的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兰州大学与肯尼亚农业研究院、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和肯尼亚农业大学合作,在肯尼亚试验旱地农业技术取得成功,即利用垄沟地膜覆盖技术,使主粮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达110%至790%。兰州大学还与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共建“中巴生物质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泛第三极科学考察研究,有效辐射中亚及南亚等国家。

兰州大学先后与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全球。拓展开放办学格局,2016-2018年同世界29所前400强名校建立了长短期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探索完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体系,扩大国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升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共建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1所,孔子学院注册学员累计超过15000人,所派汉语教师先后荣获“全球十大最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孔子学院奖章”等荣誉称号。

兰州大学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海外一流大学进行访学、师资博士后研究;通过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坚持“长期引进”和“柔性引智”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所引进的高水平专家连续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及甘肃省外国专家最高奖项“敦煌奖”,师资队伍国际化效果显著。兰州大学还将试点引入“一流学科国际评估”,为下一个建设期做好提前谋划,使之成为“双一流”建设助推器。

兰州大学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多领域的全面合作。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已达173个;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中亚-西亚”分网络牵头单位,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智库等领域全面交流与合作。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入选“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位列“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4位,并入选为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理事单位、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的智库机构,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为重点,建设国家亟需、特色鲜明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兰州大学正围绕“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努力成为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高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