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大人,绝不敢忘记的责任

2019年12月25日11:02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葛兆光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吴志攀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曾在北大求学的经历。如今他们已成名师,在各自的领域不辍耕耘、传承学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之际,他们一同讲述北大学术传承之厚重、精神传承之不息。

乐黛云先生和戴锦华教授

        乐黛云,1948年进入北大中文系,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学术顾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乐黛云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她于198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基础,1988年出版的《比较文学原理》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教科书。她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并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透过大屏幕讲述了1948年在沙滩红楼入学北大后的学习与生活点滴。让她印象深刻的综合课程结构与广阔知识涌流,恩师王瑶先生的谆谆教诲令她记忆犹新——“想怎么说就要怎么说”,不惯于循规蹈矩、不人云亦云。在她看来,守先待后是那一年代开拓者们的群像,而多元的跨文化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人的梦想、追求与使命。乐黛云先生如今年近九十,依然精神矍铄,抱有一颗永远纯净而年轻的心。

        葛兆光,1978年进入北大中文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1984-1992)、清华大学(1992-2006),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

        葛兆光教授对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有精深的研究,出版有《中国思想史》《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何为中国:疆域、族群、文化与历史》《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等多部论著。

        1978年的2月,葛兆光教授从贵州来到北京,传承了三个传统——80年代新兴的理想主义传统、五四以后北大的启蒙传统、北大的学术传统。学会从书桌旁站起来看看窗外的风潮,学会通过学术来关怀社会,学会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每一位影响过他的先生老师,都是北大教会他的家法——结合精细的功夫和有意义的问题、结合坚实的史料和宏大的视野。作为北大人必须做有学术的思想,也必须做有思想的学术。

        他说,“我想我是北大毕业的人,我绝不敢忘记这个责任。”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分别于1993年、1996年获耶鲁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西密歇根大学(1995-1997)、波士顿大学(1997-2015),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

        白谦慎教授致力于中国艺术史研究,出版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等。

        1978年的北大没有艺术系,但对于当时在国政系的白谦慎教授来说,他依然是幸运的。他从系主任赵宝煦先生手中得到人生第一本精装本艺术书籍,也因此接触了许多艺术家和老先生。北大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每一位老师、同学都是他求知探索艺术的贵人。由张充和女士引荐顺利进入耶鲁大学后,他携妻拜访张充和、傅汉思伉俪,张充和女士指着四个人动情地说:“我们都是北大的”。

         戴锦华,1978年进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1982-1993),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等。

        戴锦华教授的代表作有《电影批评》《电影理论与批评》《昨日之岛》《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等。

        乐黛云先生对戴锦华教授来说,是“超越偶像的魅力”的存在。她从乐黛云先生身上倾覆又建构起自我期许和梦想,她从中学习了一位教师的魅力和风采、一位学者的空间和可能性。戴锦华教授从乐先生身上学会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严格,她以自己学生送给她的评价回馈给乐先生——“Forever Young”,也期许着和大家一起,永远年轻、永不认输、永不言败。

        吴志攀,1978年进入北大法律系(现法学院),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学院院长。

        吴志攀教授的研究领域为金融法、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等。代表作有《金融法概论》《商业银行法务》《中央银行法制》《金融法的“四色定理”》《闻道与问道》等。

        老师对学生的传承是永远的影响。吴志攀教授提到了他的硕博导师芮沐教授。他从芮沐教授身上学会了一名学者的认真和远见,和对学术和国家的负责。他也谈及陆卓明教授,他因此认知到任何学科可以是有边界的、也可以是跨边界的、还可以是无边界的。他将两位老师视作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也以此要求自己能将所得延续至后学。

        讲述的最后,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说:“今晚的主题是传承。”所谓传承,有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有言传身教的师承,还有始终追求的爱和责任。北大肥沃的土壤上永远身负着传承的责任,传承与责任,任重而道远。

(责编:实习生(李一旸)、何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