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方言”专栏即将上线“小时新闻”
徐越教授
徐越著的书
在浙江,吃饭叫作“食饭”,而且这是古汉语的遗存。
在宁波余姚一带,绿不是单纯的叫“绿”,而是“滴滴绿(发音近似lou)”,指苍翠欲滴的绿;红也不叫“红”,而是“血血红”,指像鲜血一样的红。
在杭州,方言表演的曲艺戏曲其实非常丰富,主要有小热昏、独脚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武林调、杭州滩簧和杭剧。
……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语言方言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而在其中方言文化可能是变化最剧烈的一部分。
幸好,还有那么一群人,正在记录即将消逝的乡音,捡拾散落的文化碎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越教授,是这群肩负使命者之一。
再过不久,钱江晚报移动客户端“小时新闻”的“升学宝”频道将上线一档新专栏,我们邀请徐越前来开讲,发布浙江各地方言文字、影像记录,带领大家一起听听家乡话,忆忆那缕乡愁。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田野调查很苦,但最难的是找到“发音人”
徐越和浙江方言打交道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
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对于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方言文化”,徐越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通过调查、整理、加工,建起庞大的多媒体方言资料库。
几十年如一日,她不畏烈日严寒,肩负各种器材,奔走于城乡郊野。她和伙伴们努力找到合适的发音人,架起高清摄像机进行记录。
“田野调查很不容易,要吃得起苦。”徐越说,做方言田野调查,不仅要有扎实的音韵学知识,能熟练运用国际音标,具有较强的听音辨音能力,最难的是要找到合适的“发音人”。
“最理想的是三代以上的当地人,而且还不能有长期外出读书或工作的经历。”“门牙要齐全,反应要快,记性也要好。”调查中,徐越要不断地启发发音人,不厌其烦询问相关信息,更要一字一字地让发音人发音,再用国际音标记下来。
有时,徐越还要发音人配合体会舌头的位置,比如杭州方言中的“儿”,老派发音人会强调,发音时舌尖是抵在硬腭前某个位置的。“要非常仔细,不能出一点错,要对方言负责,对后人负责。”徐越说。
做田野调研,有时一走就是一个月。调查中,不仅有纸笔调查,还要录制高质量的音视频。“录制过程中,虫鸣鸟叫都得停下来。”徐越告诉记者,发音人无意识带出咂嘴声,就要重录,一个词录很多遍才合格是常态。
方言研究的辛苦,徐越当然知道,但在她心中,研究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对方言的守护更是一种值得承担一辈子的责任。“曾经的发音人,现在和我都跟亲戚似的,这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意外的温馨。”
谈起方言研究,徐越兴致极好,而且总有说不尽的话。“我这真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啊。”她调侃道。
瞄准“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
和时间赛跑,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也许我们还会用方言说你我他,但已无法说出婚丧嫁娶各个环节的方言名称了。
也许我们还能用家乡方言数数,但已说不全妙趣横生的乡音俗语了。
至于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更是越来越消声匿迹。
近一个甲子以来,汉语方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浙江老派方言特点的流失日趋严重,现有的资料已经难以完整反映上世纪中叶乃至更早时期浙江省方言全貌。
本月初,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徐越教授申报的《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榜上有名。
徐越这个项目研究对象是“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唯一展开全面深入方言调查所得资料,反映的是半个多世纪前或更早时期浙江省的方言全貌。
“对这批纸张早已泛黄的宝贵资料进行全面科学整理,意义重大。”徐越告诉记者,在整理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72个点的方言调查资料的同时,她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对浙江方言展开综合研究,归纳其共同特点,比较其内部差异,探讨其特殊语言现象。
在此基础上,徐越还将以原有资料中重点方言3700多个字音、1300条词语和180条语法例句的调查内容为依据,在相同的地点对新派方言展开新一轮的调查,探讨浙江方言近60年来的变迁。
最后,所有材料和相关研究都将开发为浙江方言数据库,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
这次重大项目研究,除了对未来汉语研究提供方言语料,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之外,还将借助浙江方言的研究,梳理和弘扬浙江历史传统与文化资源。
“这个课题预计要做7到8年,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浙江方言数据库’,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做基础。”徐越说,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据说当一种方言的样本储备达到一定量后,哪怕这种方言将来不幸消失了,仍可以让这种方言复活。听上去特别鼓舞人心。
贺知章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徐越感慨道: “眼下,传统方言文化现象正在大面积快速消逝,我们在和时间赛跑。”她无法想象,家乡人碰到一起但不讲家乡话的情形。
“方言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载体。甚至可以说,方言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徐越强调,浙江方言的“存古性”尤其明显。比如,在杭州方言中,有“敲瓦片儿”的说法,意思是一起消费、费用平摊,类似现在流行的“AA制”,“但从‘敲’字保留白读音,发音近‘考’这一点,可以看出,杭州市民的这种消费方式由来已久,是杭州人的一种传统。”(作者:陈素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