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交流盛会
12月2日~4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大赛暨志愿服务东莞交流会举行。104支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优秀团队、41所高校团委负责人进行展示交流。
在这场专属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展示交流平台,来自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竞相开放。有人帮助老人融入科技社会发展,也有人花10年时间,帮助特殊青少年融入正常青少年的体育生活,推动特殊学生助力健康中国……
10年前,广州体育学院与广州市越秀启智学校组建第一支融合学校足球队,每周安排足球专长志愿者进入社区进行足球技术指导,并以此为示范,培育了11支融合学校足球队。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展示交流会上,团队代表分享项目发展历程。今年上大二的吴洪杰学的就是特殊教育(体育方向)专业。在他看来,参与特奥融合学校足球服务项目这样的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志愿服务,更多是对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和锻炼。
带特殊学生踢球,对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难的不是专业技能,很多时候,考验他们的,是处理突发情况的综合素质。
吴洪杰记得,一次他负责的一支队伍中,有一名小男孩突然情绪失控,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还好有老师及时赶到。”吴洪杰坦言,对很多志愿者来说,这都是个难题。
难,但是十年来这样的志愿服务一直在延续,为7823人次残疾学生提供体育运动公益服务,服务时长达12667小时,助力了融合教育及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获得业界及社会普遍认可。
“项目培育的志愿者达1284人,近年来,3名志愿者获评中国特殊奥林匹克优秀志愿者,5名志愿者作为足球融合伙伴,代表中国队参加十五届阿布扎比夏季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融合足球项目。”看到这些成绩,作为参与这个项目的一员,吴洪杰觉得,自己继续坚持的动力更足了。
“作为学生,我们秉承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看到特殊孩子们能与普通孩子一起踢球,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吴洪杰也说不上原因,就是觉得这群孩子的笑很有感染力,“当看到孩子们在足球场上欢笑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笑起来”。
他希望,未来项目可以得到更多平台的支持,让更多民间组织、志愿者加入,助力项目更好地服务社会。
当然,除了示范项目展示交流,在这场盛会中,少不了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的分享交流。尽管他们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但都在关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郎坤围绕“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关爱行动总队建设”说起;聊城大学团委副书记曹娜娜则对“弘扬志愿精神,深化参与西部计划”有话说;天津医科大学团委米世彬向大家分享他们“构建区校共建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及保障”的经验;中国美术学院团委书记卓红美讲述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开展志愿服务”的做法;北京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调研员肖树生结合工作经历,讲解“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探索”之路;高校志愿服务怎么做?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吕琦元围绕“高校志愿服务政策支持和保障”发言;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陶倩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方法和路径研究”,为大家提供了参考方案。
有示范项目展示、有理论探讨,如何推动下一步工作更好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主题培训为各项目团队代表答疑解惑。
12月4日,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主题培训及分享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概况及优秀项目案例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与评估两大专题授课获益匪浅。而下午各代表的分组讨论、总结交流,也为此次所学加深理解提供了探讨平台。
(记者 杜沂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