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

2019年11月22日08:3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在陕西宝鸡,有一群教师用送教上门的实际行动,为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开启了另一片阳光天地,更给这些孩子的家庭带去了信念和支持,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送教上门就是把课堂搬到重度残疾学生家里。要做到这看似简单的空间转换并非易事,它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付出和陪伴。”陕西省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说,“近年来,宝鸡市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送教上门工作已基本覆盖全市13个县区。”

让送教上门有规可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的号召和要求。

那么,送教上门,送什么?谁来送?如何送?

为确保此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按照《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和《陕西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宝鸡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宝鸡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制定了具体的服务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内容等。

2016年,宝鸡市教育局依托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宝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要承担对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研究、指导、培训、服务等职能。中心成立以来,借助市特殊教育学校专业的师资及管理团队,全力推动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该中心从送教方案制定、学生个案综合评估、教育康复计划撰写等方面入手,编印《宝鸡市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手册》,确保了全市送教上门工作规范和有效。目前,全市13个县区均已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机制,让全市187名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教育。

去年5月,宝鸡市在全市城乡教育联盟框架内又成立了全市特殊教育联盟,形成了以市特殊教育学校(指导中心)为龙头,以4所县区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为骨干,以县区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为依托的特殊教育发展共同体,搭建起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合作交流机制,有效推动了全市特殊教育健康协调优质持续发展。

给孩子们一双追逐阳光的翅膀

“送教上门,这样宝贵的机会与我的志向不谋而合,我要为残疾学生送去知识,为他们的家庭送去希望。”千阳县草碧镇中心小学教师李想,刚参加工作就毛遂自荐承担起送教上门工作。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加上气候严寒多变,给送教带来巨大的困难。

2018年1月12日,大雪初晴,温度极低,郭让娥如约来到周某家送教。由于路面严重结冰,在躲避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时,她的车子滑到了路边水渠,差一点就翻下悬崖。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历经两个小时才将车子拖了出来。冻得瑟瑟发抖的郭让娥还是坚持来到学生家里。她说,孩子在等着她,她不能辜负孩子那渴盼的眼神。

郭让娥2017年主动加入送教团队,主要承担周某、张某和陈某三名残疾儿童的送教工作。周某,因幼儿时期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肢体残疾,长期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缺失。郭让娥二话没说,风雨无阻地开始给孩子送教。几年来,郭让娥先后为周某、张某和陈某三名残疾儿童送教70余次,并为三个孩子送去价值7000余元的礼品和学习用品。

有付出就有收获。几年来,周某的肢体康复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巨大好转;张某多动症得到缓解,基本的算术、口语表达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陈某的狂躁情况也有所好转,不仅能够与人正常交流,还能积极参加家庭劳动。

宝鸡市凤翔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建生对送教上门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初次去华华家送教,刘建生就遭受了一次“突袭”——华华突然卡住他的脖子不松手,他被卡得几乎窒息。刘建生并没有生气,他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安抚她的情绪,直到孩子平静下来。从此以后,每次去送教,他都会先和华华做游戏,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拿出课本,一字一句地开始教授。

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

然而,孩子残疾,有的父母忧心忡忡,总想藏着掖着,不让人知道。这种情况成为送教路上最大的障碍。宝鸡市陇县火烧寨中心小学教师孟根伍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送教上门?我孙女这个样子能接受教育?你来有什么用?”第一次见面,彤彤的祖父就用三个问号把孟根伍老师挡在了门外。彤彤已经8岁了,是先天性脑瘫患者。家里为了给孩子治病费尽周折,欠债不少,其父母远赴新疆打工挣钱,孩子暂由祖父母照看。

面对孩子家长不领情甚至有些反感的情况,孟根伍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苦口婆心,彤彤的祖父慢慢地接受了他为止。

之后,孟根伍隔三岔五地去彤彤家,与孩子一起看书、画画、做康复训练,性格孤僻的彤彤逐渐开朗了起来。有一天,彤彤的祖父眼噙热泪突然拉住孟老师的手说:“只要你愿意,咱们就是亲戚了!”孟老师欣然应允。

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海霞,每次送教都要经受50余公里的汽车颠簸和近一个小时的徒步翻山越岭。但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始终没有阻挡住她送教的步伐。

“孩子没有办法选择过去,但孩子有权利选择将来,我们都为人父母,应该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张海霞的送教对象张某是一个重度脑瘫患儿,父母已经失去了信心,对孩子不管不顾,每次下地干活就用一根绳子把孩子拴在家里。初见张某的父母时,张海霞碰了一鼻子灰,但她仍然心平气和地给张某的父母摆事实、讲道理,终于用真心和真情说服了他们。

在宝鸡市,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正是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和故事,才使宝鸡市的教育公平在西府大地上遍地开花,馨香四溢。

“今后,我们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壮大特殊教育教师队伍骨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水平,让送教上门成为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享受教育公平、感知多彩世界的暖心课堂。”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肖炳良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李佳宁)

(责编:何淼、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