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领的代表团正在上海访问。代表团成员,大多是英国的数学专家和中小学校长。他们的下一站是武汉,访问内容与上海相似——指定几所学校,进课堂听课、观察,和老师、学生及教育专家交流,想用他们的眼睛找出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
没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用特鲁斯女士的话说,他们是来中国取经的——“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接下来,南非的基础教育代表团即将抵达。据说,从去年9月以来,到上海联系考察的各国教育代表团及参加教育峰会的邀请,就有几十个。
这一切,都缘起于上海在经合组织PISA测试中取得的出色成绩:2009年首次参加阅读能力测试,便拔得头筹;2012年再次参与数学能力测试,优势显著。
很多国人并未认真阅读过有关PISA的新闻,一见标题便迅速得出“中国教育就会应试”的结论。事实上,PISA更多的是一套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考查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参加测试的学生由专家严格按人群比例等标准抽取,并非“选优”,也无从准备。上海参加2012年测试的学生中,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最低的1/4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
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能够打造出既高水平又有很高均衡度的基础教育,这让西方国家的教育界睁大了眼睛。《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013年10月随着美国教育界人士访问上海,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成了他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上海的秘密”。比如,中国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交流,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学习过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文化,等等。
对于中国教育,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抱怨与批评,却很少意识到,支撑中国崛起奇迹的,其实正是中国教育培养起的一代代人才。中国教育不该仅仅是各路精英们一味吐槽和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面对世界,即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不应该拾人牙慧,一味只见他人之长,还必须懂得和珍重自家山上这块“玉”。
当世界发现了中国教育而纷至沓来,不必骄傲,只是可以提醒我们,换一种眼光,再来看中国教育。也许,惟有当我们自己站起来,平心静气,以平等态度看自己、看西方,才会促成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更好融合——那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6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