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根据教育部网站10日发布的北方地区中小学校冬季取暖专项督导报告,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采取火炉取暖,取暖方式简单,设备普遍简陋,取暖效果不甚理想,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2013年11月13日至1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由国家督学和工作人员组成专项督导组,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3个省(区、市),随机抽查了26个县(市、区、旗)共计104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所抽查学校和教学点位于县城、乡镇、农村不同区域,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民族自治县的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
督导报告指出,各地中小学校供暖方式主要有市政集中供暖、取暖锅炉供暖(按燃料不同分为烧煤、烧气、烧油、烧秸秆、用电等)、空调或电暖器供暖、火炉供暖等,部分中小学校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取暖,个别学校利用碳晶电热板等新型材质取暖,个别藏区牧区学校还存在烧牛粪取暖等。一些学校甚至只能满足教室取暖,学生宿舍和功能教室没有取暖设备,学生在宿舍只能依靠热水袋取暖。一些学校部分教室背阴或采用单层玻璃、木质窗框,取暖效果差。部分采用锅炉或空调、电暖气取暖的学校,取暖设施落后、设备陈旧、管道锈蚀或线路老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且存在不环保、能耗大等问题。个别学校对高压锅炉司炉工资质审核或培训重视不够。
据了解,目前我国通过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和补贴、学校从公用经费筹划和列支的方式,解决北方地区中小学校冬季取暖资金问题。但经过督导发现,取暖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个别地方和学校取暖意识不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