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校有些专业不受学生喜欢?为什么许多高校老师很难走进学生心里?为什么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就不再努力学习?
针对高校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宁波大学决定通过改革来破解。
2007年,宁波大学于国内高校中较早开始尝试按学科大类招生;2008年,宁大成立“阳明学院”,当年录取的一年级新生不再按学院和专业报到,而是全部集中到新成立的“阳明学院”,第二年经过考试再行选择专业。按规定,选择学生数未达到10人的专业,当年暂停招生,连续五年未达到10人的,将给予撤消。
一招激活整盘棋。宁波大学校长惊喜地发现,短短五年,这项改革已显示成效,三大难题逐渐得到破解。
五年改造新设10多个专业
2009年,2008级近3000名学生首次进行二次专业选择,结果有两个专业的选择学生数没有按规定达到10人,这一年,这两个专业暂时停招学生。学生不选择,专业就得停招,连续五年停招,专业就得撤消。这一消息立即在校园内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2010年,5个专业没有招足学生;2011年,6个专业没有招足学生;2012年,6个专业没有招足学生;2013年,两个专业暂时停招学生,其中有1个专业因连续五年停止招生而宣布撤消。
在一个又一个重磅“炸弹”的轰炸下,老师们坐不住了,二级学院坐不住了。按绩效工资有关规定,不同级别的老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没有学生就没有课时,也就难以完成工作量,这将直接影响专业老师的职称评定和收入。
为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各二级学院不约而同将重点转向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据了解,五年来,宁大已有10多个专业得以改造或新增。这些专业有一个共同点:极具应用性,更多地适应社会需求。随着一些专业的淘汰和一些新专业的设立,学校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对此,有校领导表示,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各二级学院、各学科,以促进各学科、各学院的发展,这本来就是改革的目的之一。
学院“抢学生”,学生比考大学还努力
老师主动走近学生,各二级学院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学生。这是实行二次选择专业带来的一大变化。
各二级学院派出最有水平、最有吸引力的老师到“阳明学院”担任一年级学生班主任。据了解,目前“阳明学院”的班主任中,40%是教授,40%是博士,有的班主任甚至由院长、书记亲自担任。采访中,有老师笑着告诉记者,宁大实行这一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主动走近学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耐心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按学科大类招生后,以往高考专业一选定终身的现象得以彻底改变。进大学后,学生起码拥有一次选择权,成绩优秀者还可能有两次选择权。按计划,新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将面临高考以外的第二次志愿选择,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和平时的成绩,按志愿优先、择优的原则,把学生分流到各专业。除了在本大类内选择专业外,第一学期结束时,15%的学生还允许同时申请跨类选择专业。而在第一学年后的3个学期里,30%的学生仍然可以申请重新选择专业。
对于这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学生及其家长普遍叫好。采访中,法学院的一名学生说,学习一年后再挑专业,相对而言,学生会更了解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到底适合哪个专业,从而减少了当年高考时报考专业的盲目性。
二次选择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选择权大了,竞争也大了,如果想在大二时进入热门专业,或是转大类,不付出努力肯定不行。一些学生告诉记者,第一年读书读得很苦,感觉比考大学还要努力。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