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省对高考英语的改革引起了众多网友对高考其他科目以至高考制度的批判,最热闹的是让数学离开高考。诚然,绝大多数网友的支持并不能成为高考取消数学的理由,这种在专业化领域实行民粹式的投票当然是不合理的。但这简单地否定却可能忽略了我们面临的真问题:目前教育的效率及效益低下。
教育当然有众多的目标,比如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等等,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则应是教育的基本目标。近年来,我们总自我夸耀我国的高教人口比又升高了多少,大学生的就业率又是多少多少……,但当人们问及大学生真正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时,就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培养了这么多的高等人才,为社会经济创造的价值是多少?而培养这些人才全社会的投入又是多少?教育事业的投入产出比又是多少呢?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真实可靠的答案。有许多网友在吐槽:高考时学了那么多知识,工作用到的少得可怜。但痛苦总比麻木好,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问题是我们不能不面对和不能不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历来重视并愿意投入教育,从过去的耕读传家,到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大家的印象里,教育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只要愿意读,就一直读下去,学历越高越好,最好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但近年来,这一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花了一大堆的钱、时间和精力,结果毕业后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于是有些人转而投向了“读书无用论”,认为受教育没有价值,今年更有媒体曝出女儿考上了大学,父亲认为上大学不划算,因而拒绝提供学费。要么把教育当成万能的神,要么认为教育一文不值。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偏激、极端有害的。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这一价值,而不是不计成本和产出的过度投资、盲目投资。
就个人来讲,一定要根据自己阶段性的发展(职业)目标来设定教育投入的种类和程度。如果根据自己的特点你认为自己初中毕业后先去打工赚钱,等有了经济条件后再继续提高文化水平,那么你就可以读到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暂时不需要后续的教育投入了。如果你认为自己要接受高等教育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么当然你就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后续的教育投入。写到这里网友们所吐槽的高考让数学离开就不再是问题了。你觉得自己要先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再进入市场,当然要接受高考数学的历练和检验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想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那么也就不需要再学数学和参加高考了。这种理性地分析求学投入产出的过程,我称之为学业规划。
从政府的角度看,对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也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一说到教育质量不好,人们就认为教师待遇低、教学设施落后,于是就加大投入。一个典型的观点就是要求我国教育投入尽快达到GDP的4%, 2012年后,这一问题解决了。试问,我们的教育有好转的迹象吗?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0月13日,北大教授张维迎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北京论坛上公开表示,国内教育经费腐败浪费十分严重,大家都在比赛花钱,花得少的反而会被惩罚,比如清华大学2012年没有把当年的教育经费花完,结果被罚款几千万。”这让多年来关注教育投入的人士情何以堪啊?须知,加大投入只是提高教育效益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优秀的师资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是不能划等号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优秀师资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地压力和动力认真地进行教学,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科学的机制设计。一般来讲,市场化是引进竞争、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明显地走上了官场化的歧途。
因此,提高教育的效率与效益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任重而道远。
( 作者系独立学者、学业规划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