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在此圈中 李法明 画
近日,据媒体报道,不少小学假期作业神题,放倒众网友。有网友称,居然连题目啥意思都没看懂,笑称智商需要充值。如一道奇葩数学题是,“根据节奏,写出乘法算式(一组拟声词):1.叮叮叮,叮叮叮;2.啊,啊,啊,啊;3.呜呜呜,呜呜呜;4.喵喵,喵喵,喵喵。”
神题,似乎并非“神”一样难见,不仅小学生会遭遇到,而且高校自主招生题目也往往爱比新比怪,神题频现。如华南理工自招的一道面试神题就是:为什么饮料瓶一般是圆的,而牛奶瓶一般是方的?南京大学的一道题目是蜗牛生病后会从壳里钻出来让鸟吃掉,这是为什么?
喜欢出神题,虽然看似无厘头,却自有其道理,它考核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应对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神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神题遭遇的却是标准答案。
其实,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将一些题目当做神题,恰恰是因为我们多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题目,如果站在孩子的眼光去看,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的了。就报道中的题目,其实并不难。如果把此题中的拟声词换成水果或者其他实物,以图示人,估计绝大多数能找出规律。但有网友称智商需要充值,恐怕还是先充值童心。
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创新能力同样是不强。其原因也不难明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出现神题也是好事,但神题是否有神一样的答案呢?“标准答案”,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在教育中,使用“标准答案”,有时候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收获》编辑叶开说,她在上海闵行区就学的三年级女儿,就遇到过这样一道语文题目:“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很流畅地写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不料教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 “诸葛亮”,而写下“孔明”就是犯错。
教育需要呈现开放、创新的特点,这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教育也提倡多角度、灵活性地看问题,因此,学生不能被“标准答案”给束缚住。当我们真的脱离“标准答案”时,教育也会迎来新的时代气息,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可以通过碰撞产生新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就由此得到提高。
对奇葩神题,该给予宽容,如果不是题目出现逻辑错误,答案不是囿于“标准答案”,我们不妨将其当做是对孩子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对现行“填鸭式”教育进行纠偏的有益尝试。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远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王军荣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