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光明日报》6月4日刊发了“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一文,对112所“211工程”高校的校训进行字频分析,结果发现“学”“德”二字频次最高,而“真”字出现12次,处于垫底位置,“爱”字则只出现在一所大学的校训中。
这一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却不能不引发人的思考。说不出乎意料,是由于数千年来,“德治”是中国的社会治理方式,通过“为学”达到“修己治人”是古代圣贤的主要路径,这种传统在今天的大学里依然发生着作用。而让人深思的是,作为价值追求重要组成部分的“真”与“爱”的频率竟然如此之低。
古今中外,大学首要的追求就是探究真理,从而去解决社会问题。在古代,中国学人延续不辍的价值追求是“士志于道”。关于“道”,古人又把它分为天道与人道,天道即探究自然奥秘,探求、追求真理;人道即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不断探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正因为此,陶行知将《大学》中的大学之道修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将大学的归止从忠君之类跃迁为实现人民幸福,完成了传统大学精神向现代大学精神的转换。法国哲学家孔多塞说:“人类精神在解脱了所有这些枷锁、摆脱了偶然性的王国以及人类进步之敌的王国以后,就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真理、德性和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以上均将大学价值指向真理、德性和人民幸福,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于经过对人类积淀的学术进行反复的选择和认同,这些价值取向代表着现代大学的价值取向。而我们大学校训中“真”与“爱”的弱势,正是眼下中国不少大学尚未真正实现这种精神理念升迁的表现。
求真拒伪,是大学学术增值的生长点,也是品质提升的先决条件。古人的大学之道尚能崇尚“亲民”,有“爱”的学校才能真正大起来,才堪称大学。而眼下一些中国大学将这两点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中国大学品质提升的现实障碍。
大胆追求真理,竭诚服务大众,这才是中国大学所应明确追求的价值取向。
(来源:光明日报)
![]() |
||
![]() |
![]() ![]() ![]() ![]() ![]() |
![]()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