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殿试考第37名 进士2000字答卷令后代"膜拜"--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参加殿试考第37名 进士2000字答卷令后代"膜拜"

2013年06月01日10:14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该考生殿试次年入选清王朝首批12人出国官员考察团,两年后回国,不久便辞了官

江阴市档案馆收藏的光绪十二年殿试陈燨唐的答卷影印件。原件已遗失。

卷首顶端写着名次。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无数次不同种类的考试都印证着这句话的道理。

  本期的档案穿越,请随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江阴市档案馆,一睹百余年前清朝光绪帝时期殿试答题卷。

  透过这份当年考出第37名好成绩的江阴考生陈燨唐的答卷,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影响已超越个人命运,而延及家国。

  ■小链接

  殿试怎么进行?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皇帝出策题,考生作答,也叫“金殿对策”。一般来说,在开考前日,大臣拟定策题若干,皇帝选定其中几题后,誊抄印制成卷。经严格保密后,次日分发给考生。

  意外发现:当年探花出自金坛

  在做本期档案穿越报道时,记者查找史料无意中发现光绪十二年与本期主人公陈燨唐同科殿试的另一位考生冯煦,当年他44岁,镇江金坛人。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冯煦当年高中一甲探花。

  1 殿试考卷什么模样?

  3米长卷,江阴考生写了2000多字,考了37名

  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的墙壁上,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这份精裱的殿试考卷。试卷长约3米,从右到左依次是写有考生信息的卷首和长约2000余字的答卷正文。

  细看卷首,考生名叫陈燨唐。“殿试举人陈燨唐,年三十岁,江苏常州府江阴县人。由附贡生应光绪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宏度;祖沿;父式金。”

  卷首顶端,可见一行朱红色大字,“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这就是陈燨唐当年参加殿试的最终成绩。

  “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江阴文史研究专家、69岁的沈俊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考生无不饱学博闻,能位列二甲足以光耀门楣。”

  按照沈俊鸿先生所言,陈燨唐取得的“第二甲第三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名,就相当于整个殿试的第三十七名。

  虽然是影印件,但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负责人顾强的话说,“除了试卷材质不同,几乎是原件的完整复制。”也因此,百余年前陈燨唐隽秀的书法入眼便能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叫馆阁体,是清代科举考试及书写官文的通用字体。”沈俊鸿说,书法功力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学更重要。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