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度飞天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
大哥指令长景海鹏: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
“神六”入选乘组梯队,“神七”执行任务,“神九”担任指令长,景海鹏一步一个脚印。有一件小事也许可以折射景海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2011年10月,景海鹏应邀回母校解州中学作报告。看到大家都坐在露天的操场上,报告席却设在搭着凉棚的主席台上,他执意不肯:“我是来向各位老师、校友报告自己离开母校20多年间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应该站着向大家汇报。”然后,他走下主席台,站在操场上整整讲了4个半小时。
在景海鹏的带动下,航天员们都养成了在地面模拟太空生活的习惯。他们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矿泉水瓶盖,都会很自然地装进训练服衣兜,盖好兜盖,再用粘扣粘牢。景海鹏说:“航天员的职业就是飞行,不可能因为飞过一次,就可以躺在成绩和荣誉上面睡大觉。”
微素材 飞行员需要通过游泳考试,50米算及格。从来不会游泳的景海鹏抱着必过的信念一头扎进深水区,竞游出了200米的优秀成绩。
【素材运用】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严格认真、永不言败的劲头,让他二度飞天,弥补之前“没有拍下祖国大好河山”的遗憾。
适用话题 未雨绸缪、模拟生活
17.老兵操作手刘旺:14年的坚守
对接驾驶员 自己的路自己选择。——刘旺写在高三毕业纪念册上的话
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刘旺深爱着这个事业。当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在空中报告伞打开的那一刻,他满眼泪花;载人航天任务每次成功执行后,他都会发短信向战友祝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他,入选“神九”乘组,水到渠成。为了完成对接任务,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把对接过程训练了1500多次。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他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在显示系统出现异常,甚至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也能精确操控对接。
微素材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有一次到交会对接模拟训练现场检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各种不同任务的状态下,他都成功做到了。
【素材运用】立长志者,赢人生。14年的坚守、14年的期盼,分毫不差的对接训练成绩,他向我们宣告:太空手控对接,舍我其谁!
适用话题 坚守、等待、精益求精
18.完美团队:后勤保障
浓缩素材 对于担负“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发射场来说,如果缺少了稳定高效的地面设施设备水暖电保障系统,后果将难以想象。
陈洪琪:“绚丽飞天”我做后盾
暖通专业负责人陈洪琪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发射场各厂房的空调、通风等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保证火箭、卫星从进场到发射都处于一定的温度和洁净环境。去年,为了满足“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需要,陈洪琪八赴发射场进行现场调研,完成了脐带塔整流罩空调系统新研、更新、改造等一系列研究设计工作,确保了在外部气象条件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室内空间环境状态的恒定。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对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他和他的团队重点进行了加注库房推进剂升降温系统的更新改造和加注扣罩厂房洁净空调系统的更换升级。
微素材 除了空调系统,负责供配电系统的刘惠文、负责给排水系统的张忠霞以及他们的团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神九”对接做好保障工作。
【素材运用】后勤保障,听起来简单,但与航天任务联系起来,难度系数就大大提高了。飞天,需要合适的温度,及时的供水、供电,这些都离不开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适用话题 幕后英雄、团结协作、保障
19.完美团队:飞控组
浓缩素材 从轨道设计到时间计算,从发射到返回,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这出完美大戏编写万无一失的脚本。
【素材运用】 飞船在天,揪住了无数人的心。是他们,不断改进技术,实时监控飞行状态,用精确的数据。永不消逝的信号为“神舟九号”的飞行设计了完美线路,他们说,一种境界叫“有我无我”,这就是飞控团队的最高目标。
适用话题 执行力、幕后、精益求精
20.爱拼就能赢
2012年6月16日,伴随着“船箭正常分离”的报告声,测控任务的接力棒“转交”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飞控大廳,“天宫一号”副主任设计师、博士李宏伟紧盯着大屏幕上时间、速度、姿态等各项参数的变化。从船箭分离到飞船入轨,只有短暂而紧张的180秒,但李宏伟一秒都不敢放松,因为飞船的第一条关键指令一入轨参数将必须经他确认才能发出。
200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的李宏伟,初入飞控中心就被委以重任,进入总体室上行控制岗位。李宏伟只用了3年时间,就掌握了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状态,设计了10种方案,开发出手控操作快速生成、测控计划合成等软件,为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全能博士”。冠华作文网
中心将承担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飞控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需要更多异想天开的“点子”。——邢锦江
点子博士
邢锦江:创新才能进步
协同工作程序是载人航天任务中一种重要的计划方案。传统的协同程序编排过程较复杂,需要依靠人工编排,且在实际执行中无法进行动态调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邢锦江的脑中萌生,建立一套自动化的协同工作程序生成和执行监控机制,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很短的时间内,邢锦江就开发出一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控协同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北京中心各个飞控岗位以及决策指挥的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高考资源网
每次任务,我们轨道组都聚焦着各方关注的眼神,当飞船即将穿越大气层,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候,各个方向、各个系统的数以万计的数据汇集到我们这里,随之而来的是全国人民焦急的渴盼。
——张宇
神算子
张宇:与时间赛跑
2012年6月29日8时50分,搭载着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进入了最后一圈的飞行,即将踏上回家的路。同时,在北京航天城的轨道机房里,轨道确定岗位负责人张宇正和他的同事们沉着地进行着飞船落地前最后一次返回落点初值的计算处理。这个参数决定着飞船返回落点预报的精度,为搜救部队快速找到飞船和航天员提供依据。从推返分离到进入黑障,跟踪弧度段只有短短的5分钟。张宇和他的同事们从铺天盖地的数据中,选出了误差率最小的数据源,在5分钟内完成落点监视、综合选优等程序,算出了飞船的精确位置。5分钟后,“神舟九号”返回舱落入祖国母亲温暖的臂弯,准确进入预定区域。
从飞船发射入轨到5次远距离导引;从手控交会对接到飞船安全返回……在张宇的精确计算下,一连串精确的飞控动作在太空完美展现。精彩源于他对精度的不懈追求,对责任的勇敢担当。
浓缩素材 他们是科技精英,他们同样默默无闻,他们把智慧献给了航天技术事业。
活神仙
“技术控”孙勇:完美坚持,真诚逐梦
他从事航天器数据与星务管理分系统设计与研制工作15载,先后参与完成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以及“天宫一号”等多个型号数管分系统的研制任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实践者。他是唯技术论者,忘我工作、痴迷技术,工作时间占据他生命的三分之二,他第一个使用软件工程领域模型,实现数管分系统研制过程的标准化、通用化和产品化。他是排故高手,不论型号,不论软、硬件问题都能解决,实验室内的彻夜调试、反复试验,实验室外靠香烟和方便面的不断支撑,无人不佩服之、感动之。他就是数管人眼里的“活神仙”,载人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数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孙勇。
【素材运用】人们都唤孙勇是“活神仙”,这源于他技术的精湛和对航天事业这份十五年如一日的勤勉、执著,殊不知他却是最苦、最累的“活神仙”,他从不言苦,如果不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又怎会无悔付出、默默奉献?冠华作文网
适用话题 科技是第—生产力、迎难而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