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者研究认为:“之乎者也”并非古人口语--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南开学者研究认为:“之乎者也”并非古人口语

2013年05月27日10:1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天津5月27日电(记者张建新、吴刚)日前,南开大学教授孟昭连经过研究发现,“之乎者也”这类“文言语气词”,其实并非古人口语,而只是一种书面语符号,它的功能是提示断句和语气声调,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且这一类词在阅读时是不需要发声的。

  有学者认为,文言既是古代的书面语,也是秦汉之前的口语,那时的古人就是操着“之乎者也”说话的。近日,在《南京师大学报》刊发的孟昭连教授的论文《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谜——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推翻了这种结论。相关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论对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孟昭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书面语中开始出现的,并且在两三百年间就很快达到完备的程度。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两三百年间突然出现了一整套以前所没有的语气词,它出现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在全民口语中迅速普及的?又是如何进一步在战国书面语中广泛运用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口语中出现了一套完备的语气词,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按照传统语言学著作的说法,文言语气词除了出现过于突然,它的消失也很神秘。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是何时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更奇怪的是,“之乎者也”在口语中消失了,却在书面语中持续不断地在使用,出现了“只写不说”的语言奇观,并且一直延续了两三千年。

  孟昭连运用逆向考察的方法,从明清倒溯至春秋战国,考证文言语气词究竟是何时从口语中消失的。考察的结果相当出人意料:“之乎者也”在古代口语中从来都不存在。比如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批评这个书生分不清疑问语气词与肯定语气词的区别,都当成一种来使用。如果这些语气词就存在于唐代口语中,而这位不懂用法的年轻人又如何与人进行口语交流呢?这只能说明唐代口语中并无“之乎者也”。根据现代汉语的经验,连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不会用错“啊吗呢呀”。

  孟昭连的研究认为,“之乎者也”之类所谓“语气词”,就是古代最早的标点符号。先秦口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是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来表现的。但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这些语气无法表现出来,所以借用了一批本来属于实词的文字作为每一句的提示符号,既表示停顿,也提示这一句的语气声调。但在阅读时,“之乎者也”之类只起到提示的作用,并不需要读出声音来。

(来源:新华网)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