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但在实现公平的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是所有政治决策必须遵守的规律,否则不免引发新的,甚至可能更严重的问题。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本市教委在回复“非京籍家长”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中表示,北京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于今年年底前出台。虽然方案具体内容没有任何披露,但对于已经奔波多年的非京籍家长来说,总算看到了具体的希望。(相关报道见04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员流动增加,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问题随之产生,“异地高考”更是很多流动人口的心头之痛。
异地高考之所以成为问题,在于那些跟随父母进入“异地”生活,而又不能获得迁入地户籍的学生,至今不能以“非户籍”学生身份在迁入地参加高考和高校录取。
这一政策至少直接产生两个负面后果:其一,许多学生随父母在其务工地生活多年,甚至生长于斯,却因为“非户籍”身份而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失去了与当地学生平等获得受教育权的机会,有违教育公平原则;其二,受这一政策制约,部分家长不得不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家乡上学,导致大量留守儿童或留守少年的产生。而由于长年与父母分离而带来的情感缺失、教育缺失,极易导致留守子女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失当,长期积累而不能解决,必然成为极大的社会隐患。
因此,无论基于随迁子女的个人权益,抑或出于社会健康发展考虑,解决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都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今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解决这一紧迫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但鉴于北京、上海人口流入数量巨大和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特殊性,则仅要求“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并未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
此次北京市教委承诺年底之前出台方案,显然是主动放弃了教育部赋予的“特权”,而是按照《意见》的普遍要求,积极回应了非京籍家长们的诉求。
但积极回应,并不等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而其中“非京籍”人口占到了近37%;而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非京籍学生已达到41%。不难想象,如果全面放开非京籍学生在北京高考,不仅如此高比例的学生直接在京参加高考,还可能吸引更多外地学生涌入北京参加高考,以图分享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如此一来,不仅对北京原有的教育秩序带来过于剧烈的冲击,也势必冲击北京籍考生的直接利益。不久前,非京籍家长与北京部分学生,就曾在某机关门前发生冲突,其直接起因就是对异地高考的不同立场,其背后显然是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尖锐冲突。
教育公平,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但在实现公平的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是所有政治决策必须遵守的规律,否则不免引发新的,甚至可能更严重的问题。
就北京的异地高考政策而言,利用非京籍学生家长在京的纳税、社保记录,或就业、住房等条件,设置一定的门槛,逐步、有序地放开非京籍学生在京高考,同时适当增加各高校在北京的录取名额,以尽量减少对京籍考生的冲击,将是必不可少的过渡政策。就长远而言,随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逐步打破高校录取的地区壁垒,最终可能实现所有人“想在哪儿考就在哪儿考”的自由选择。(张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