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預測題:主旨概括題
1. 寫作事實上不但是為了向外發表,貢獻社會,同時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階段,而且是最重要、最嚴肅的階段。不形成文章,根本就沒有完成研究工作,學問也沒有成熟。常有人說“某人學問極好,可惜不寫作”,事實上,此話大有問題。某人可能學識豐富,也有見解,但不寫作為文,他的學問就隻停留在簡單看法的階段,沒有經過嚴肅的思考與整理,就不可能真正是系統的。
這段文字主要強調了( )。
A. 論文寫作的重要性 B. 科學研究的首要目的
C. 研究工作的評價標准 D. 知識與實踐的內在聯系
2.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深化改革、推動創新,一方面離不開激發民智、匯聚民力,另一方面要發揮高端人才的關鍵作用。隻有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努力搶佔經濟科技制高點,才能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夯實人才基礎,為提升綜合國力注入強大推力。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人才是創新的一部分 B. 人才是創新的特點
C. 人才是創新的關鍵 D. 人才是創新的原因
3. 鑒於迪斯雷利首相治下的英國堅守“光榮孤立”,柏林別無他法,隻有串聯矛盾正在上升的俄、奧,這便是1873年與1881年兩次“三皇同盟”以及1887年《德俄再保險條約》的初衷。同時德國暗中支持俄國在東方問題上與英國對立,如此這兩個側翼大國將永無希望攜手包圍中歐。至於對英、法兩國,俾斯麥也有其手腕:他向倫敦表態無意插手海外事務,在埃及和土耳其問題上亦守善意中立,贏得迪斯雷利的好感﹔甚至對宿敵法國,也以溫言安撫,暗示其向海外發展,從而與英國產生摩擦。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
A. 英法海外擴張的過程 B. 歐洲復雜的政治格局
C. 19世紀后期的國際形勢 D. 俾斯麥高明的外交手腕
4. 由於環境公益訴訟所針對的是眾多個體,受污染者與排污方間的博弈有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在先前缺乏環境公益訴訟渠道的情況下,受污染方其實很難在高交易成本條件下獲得賠償,也就是雙方之間不可能形成合作型博弈。在新的法律環境下,可能發生的變化在於,排污方考慮到遭受公益訴訟的可能而更多地採取合作立場。就此而言,圍繞環境問題,雙方更有可能達成合作博弈,也就是排污方將部分污染收益分配給被污染方。從福利結果來看,交易成本固定的情況下,合作的總福利比不合作的福利來得更大。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受污染者如果不走法律途徑很難得到賠償
B. 環境公益訴訟能促使受污染方和排污者達成合作博弈
C. 新的法律措施使污染收益合理分配成為可能
D. 交易成本是受污染者和排污方達成合作博弈的前提條件
5. 端午節之所以為“粽子節”,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固然是一種“刪繁就簡”,是一種遵守﹔而從社會公眾的角度看,卻是一種無耐的、被動的選擇。很簡單,這些年來,我們對於傳統節日的問題上,往往習慣於依賴“刺激消費”這樣的路徑,而拙於補充一些新鮮的、健旺的文化元素,以替代那些日漸消逝的傳統儀式和內容,久而久之,則隻能任由那些看上去膚淺卻實用的商業操作來填補“空白”。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缺少文化元素的創意導致傳統節日日漸物化
B. 傳統節日融入公共文化生活才能更具生命力
C. 傳統節日文化現狀已偏離了原有的民俗意義
D. 端午節變為“粽子節”實屬文化退守的無奈之舉
答案與解析:
1. A 主旨概括題。文段開篇點明話題“寫作”,具體是“論文寫作”,后文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寫作的重要性。故選A。
2. C 意圖推斷題。此題難度不大,即使不讀原文也可以推斷出此題選C。文段的重點,就是在講人才是創新的關鍵。故選C。
3. D 主旨概括題。后文的“俾斯麥也有其手腕”提示了之前的內容也是俾斯麥做的,因此,文段主要介紹了俾斯麥高明的外交手腕。故選D。
4. C 意圖推斷題。文段的重點是新的法律環境下的環境公益訴訟,排除AD項﹔B項的表述過於絕對,排除。故選C。
5. A 意圖推斷題。文段的重點在“拙於補充一些新鮮的、健旺的文化元素,以替代那些日漸消逝的傳統儀式和內容”,意在說明的是傳統節日缺乏文化元素的創意,而逐漸物化。故選A。(京佳教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