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首页
教育121

事件:武汉逾2万名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

    据媒体报道,武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凭身份证和学生证,一小时就能贷款购物,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购物还方便,受访大学生称贷款购物是瞒着父母的,还贷的钱都是从牙缝中抠出来的。据统计,有不足一百人逾期未还款可能留下信用污点,这对他们未来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等,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详细>>>

大学生背债买“苹果”的原因

    1、信贷公司见利忘义 故意引诱
    为什么会出现2万多学生贷款买手机的现象呢?除了有从众心理和攀比观念在作祟外,重要的是消费公司故意引诱。凭身份证和学生证,一小时就能贷款购物,这种效率这种方式,让你无法拒绝。尤其是年轻人多有攀比心理,你有的我也要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样的贷款方式,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陷阱。这样的消费贷款绝不等同于银行贷款,除了银行利息以外,还有担保服务费和客服费。费用到底有多高?有人以售价为4799元的苹果4S手机分期9个月付款为例进行计算,其实际利率比当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要高近7倍。这样暗含消费陷阱的贷款把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实在太损人,而且有可能让大学生背负不诚信的污点。详细>>>
    2、大学生从众心理和攀比观念在作祟

    2万之众的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实际是一种从众心理和攀比观念在作祟。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同学,在校园“苹果风”劲吹面前,有条件要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在买,这就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竞相贷款购买“苹果”手机的热潮。小额消费贷款把服务推进到校园里去,以消费热点为杠杆来撬动大学生消费热情,利用大学生热衷于相互攀比的心理特征,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申请贷款,简化放贷的手续,满足了大学生对贷款购手机的心理需求。详细>>>
    3、大学生消费观尚未成熟
    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已经成人,但是消费观却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下,以宽松的门槛向大学生放债,对非理性消费客观上形成诱导。子债总会有父还,这恐怕才是消费金融公司敢于放债的底气所在。尽管央行并未就能否向大学生贷款发出禁令,但是消费金融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规范发放贷款,委托家长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信贷“苹果”成消费“苦果”。详细>>>
    4、背债买"苹果"背后蕴藏管理失责之痛
    背债买"苹果",固然有大学生虚荣心作怪,但其背后蕴藏着管理失责之痛。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之痛。那么多的大学用起了与经济不相符的苹果手机,学校没有理由不知道,也不能熟视无睹,应该管起来,至少也应该问清楚情况,同时在抑制大学生攀比上有所行动,而不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如果大学生贷款时,必须要让监护人知道才能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虽然近年央行已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但在贷款上却没有严密的防护措施。详细>>>

商家不应唯利是图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大学生”的主体,“苹果”的标签,“背债”的点缀,针对“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一事,我们无疑有理由批评当今一些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但值得重申的是,商家不应唯利是图,不该一味的花言巧语吸引学生们贷款购物,同时不该忘记有一份社会责任需要自己承担,宜“经常提醒大学生使用分期付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偿还能力,一定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陷入“道德洼地”。详细>>>

大学生要培养理性消费的观念

    我们一直强调理性消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也始终是我们的讨论范畴。但效果甚微:宏观层面,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人们将4%的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而在我国,许多消费者用收入的40%或以上来购买奢侈品;微观层面,炫富、奢侈消费比比皆是。诚然,解决此番社会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针对象牙塔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针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又何不以“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为支点呢?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要理性消费,不如予以学生们一定的“超前消费”的空间,要么形成理性消费的习惯,要么付出“成长的代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总之都是有益的增量。详细>>>

有关部门应对面向大学生的消费贷款进行规范

    凭身份证和学生证,一小时就能贷款购物。这样的贷款方式,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陷阱。这样的消费贷款绝不等同于银行贷款,除了银行利息以外,还有担保服务费和客服费。费用到底有多高?有人以售价为4799元的苹果4S手机分期9个月付款为例进行计算,其实际利率比当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要高近7倍。这样暗含消费陷阱的贷款把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实在太损人,而且有可能让大学生背负不诚信的污点。近年央行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希望有关部门能参照信用卡透支的政策,对消费公司面向大学生的消费贷款进行规范详细>>>

教育需进行反思

    大学生举债买苹果,表面上看是大学生相互攀比,“死要面子活受罪”。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事件折射的是某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倾向。药家鑫开车肇事后,为了逃避责罚,在明知被撞者没有死亡的情况下,干脆再扎上八刀致受害者死亡;至于最近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李天一,更是“坑爹”的典型,先是无证驾车滋事,被劳教释放不久又涉嫌轮奸被刑拘。药家鑫和李天一“坑爹”的背后,与家庭教育特别是德育的缺失有着很大关系。事实上,很多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甚至无原则迁就孩子的要求,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娇宠,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埋下了隐患。。
    不仅如此,学校教育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空泛无力。我们的社会,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媒体上,都充斥着各种虚荣、享乐、拜金的幻象。舆论推崇的不是劳动光荣,而是所谓“成功学”。成功是第一价值标杆。有些媒体甚至丧失了底线,宣扬“不择手段地出名就是牛逼”的反道德价值观,少数大学老师甚至在课堂上赤裸裸地对学生宣扬“不成功不要来见我”的“成功哲学”。在这样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熏陶”之下,武汉2万大学生举债买“苹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详细>>>

视频播报
大学生女生要买“苹果三件套” 母亲负担不起被气哭

各方声音
大学生信贷苹果手机切莫成苦果
    消费金融公司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下,以宽松的门槛向大学生放债,对非理性消费客观上形成诱导。子债总会有父还,这恐怕才是消费金融公司敢于放债的底气所在。尽管央行并未就能否向大学生贷款发出禁令,但是消费金融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规范发放贷款,委托家长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信贷“苹果”成消费“苦果”。详细>>>
谁在诱导大学生背债买“苹果”?
    背债买"苹果",固然有大学生虚荣心作怪,但其背后蕴藏着管理失责之痛。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之痛。另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苹果”手机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为了苹果手机,不惜背债,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然而,根却不只是在大学生身上。谁在诱导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不言而喻。详细>>>
“苹果”是怎么绑住大学生的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即便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都是奢侈品。而大学生现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但他们并不担心学生不还钱,一方面有信用记录作约束;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学生家长催款。换言之,指向性消费贷款,从某种意义上绑架了学生家长的权益。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却并非劳动者,这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对其信用消费,也应予以必要的节制。详细>>>
宽容对待大学生背债买“苹果”
    大学生争先恐后购买“苹果”手机,尽管在方法上存在着“打肿脸充胖子”之嫌。但是,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需要高校教育必须紧跟和适应,通过深入仔细地研究,从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促成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对症下药,帮助同学们在新时代中健康成长。从这一点来看,宽容对待同学们的少年轻狂或许比过多的埋怨与批评更能够让同学们接受。详细>>>
相关新闻
大一新生称不买“苹果”就不读
    博主小周介绍,她是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大三学生。8月27日下午,她遇见学校一位大一新生,女孩站在一边,爸妈帮她办理完入学手续后,女生问:“你是不是带我去学校后面专卖店买苹果手机啊?”她的父母看起来是工薪族,神情很为难,女生见状发火了:“不买我就不在这读了,反正钱也交了,你们就后悔去吧?”详细>>>
17岁高中生为买"苹果"手机卖肾
    为买“苹果”手机和iPad2,17岁高中生小王在网上黑中介的安排下,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近日,介绍该少年卖肾的“黑中介”何伟、尹申、唐世民三人以及为小王实施手术的“黑医生”宋忠于、苏开宗二人,被郴州市北湖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提起公诉。详细>>>
大学生信用污点影响以后买房
    “银行没有所谓的黑名单,而是信用记录,包括正常记录和不正常记录。”北京银行的一名业务员说,就助学贷款来说,大学生任何一次未按还款承诺还款都视为不正常记录,并标注备注信息,如迟还、未还。一旦信用记录上出现以上不正常记录,那么就会影响个人的融资类业务。详细>>>
—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起诉
    助学贷款欠了6年不还,来自东莞的吴某还与银行玩起了“躲猫猫”,不仅换了电话号码,毕业后人也消失无踪。无奈之下,银行只得通过司法途径“催债”。详细>>>
贷款买“苹果”是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