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學術新手到科研新星

——廈門大學創新博士后人才培養體系

2025年08月19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從學術新手到科研新星

前不久,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后庄春蘭獲得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青年人才培育計劃項目立項資助,她將在腸道病毒領域開展國家級課題研究,這是廈門大學博士后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廈門大學以“導師賦能-平台筑基-機制護航”的人才培養體系,助力博士后從學術新手成長為科研創新生力軍。

“平台建設標准化、資源供給精准化、技術支持專業化”,這是廈門大學科研平台給博士后們的直觀感受。

王鈺本碩博都在廈門大學從事抗衰老相關研究,曾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志發表兩篇文章,揭示石膽酸在抗衰老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但到了博士后階段,王鈺遇到了科研瓶頸。

“研究衰老機制需長期追蹤特定年齡動物的代謝變化,但市面上很難買到真實年齡的老年鼠。”正當她幾乎放棄時,學校實驗動物中心的標准化資源庫化解了困局——這裡不僅能提供月齡精確至天的老年鼠,還可定制長時間的飼養觀察方案。

“硬核”支撐不止於此。在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儀器共享平台,一台專業的質譜儀正高速運轉。“平台負責老師教會我的不僅是儀器操作,更是數據分析的思維模式。”王鈺展示著通過質譜儀實驗分析而得的老年鼠實驗數據說,“當一些同行還在為實驗鼠的標准性發愁時,廈門大學已構建起從實驗材料到成果驗証的全鏈條覆蓋的科研支撐體系。這不僅大幅度節約了我們的科研經費,更關鍵的是把科研的黃金時間從等待實驗資源、低效數據分析中搶回來。”

近年來,廈門大學構建起“科研輔導+生活保障+職業規劃”的全方位支持體系,將博士后視為“科研生力軍”進行培養。

“這是我博士后期間申報的項目申請書及修改稿,從選題到答辯,學校都配備了專門的輔導團隊,可謂全程保駕護航。”王翔9年前還是剛進入流動站的博士后科研新手,如今已成長為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學校建立的人才發展機制助力我們實現自我成長。”

近年來,廈門大學博士后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期刊以第一作者累計發表論文10余篇,100余人入選國家級博士后人才項目,主持或參與1000余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項目……這一張張成績單,彰顯著廈門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成效。

(記者 馬躍華 通訊員 戴佩琪)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