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鄔小撐:鍛造強師隊伍 服務強國戰略

人民網記者 李依環
2025年08月12日11:55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靈魂,弘揚教育家精神則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構建‘大先生’競相涌現的強師體系,鍛造‘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卓越隊伍。”近日,東南大學黨委書記鄔小撐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鄔小撐談到,東南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國家隊”成員,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為行動指南,朝著問鼎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標闊步前進。

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

鄔小撐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這要求各高校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學內涵,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全過程,以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戰略工程筑牢教育強國根基。

“近年來,東南大學秉承‘強國建設、東大必為、東大有為’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構建‘思想引領-文化涵養-實踐淬煉’多維度培育體系,全力推動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鄔小撐介紹,一是重思想引領,夯實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二是重文化浸潤,打造精神傳承立體矩陣﹔三是重實踐淬煉,構建教師發展成長體系。

他表示,學校堅持師德違規行為“零容忍”,出台《東南大學教師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考核辦法(試行)》等規章制度,將教育家精神納入教師培訓必修課﹔充分發揮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時代大先生”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教師自覺做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

鄔小撐表示,東南大學大力實施文化強校戰略,將文化建設與教育家精神培育深度融合。舉辦科學家人物肖像繪畫作品展,創作《楊廷寶》《燃燈》等講述學校“大先生”育人精神的原創話劇,啟動“院士名人建檔工程”,整理匯編《東南大學名人圖錄》和教育思想集錦,推進教育家精神雕像等校園文化坐標和文化軸線建設,讓教師在文化浸潤中傳承先賢智者的道德境界、治學風范。

“與此同時,學校大力實施‘至善課堂’教師卓越教學提升計劃,完善‘五層次’教學培訓體系,組織青年教師赴重點行業開展國情調研,促進青年教師學術研究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鄔小撐表示,東南大學還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理論成果創新,實施“學科交叉青年特支計劃”,搭建常態化學術交流平台,激發和釋放青年科研人員的創造力,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激發人才活力

鄔小撐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旨在豐富多元人才評價方式,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近年來,東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將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作為激發人才活力的關鍵抓手。

一是分類激勵,構建“精准畫像”評價機制。學校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傳統模式,充分考慮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將學科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崗位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學研究型三類,明確不同類型教師發展路徑和評價導向。特別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防科技、基礎學科等關鍵領域,單獨設立評價通道。例如,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職稱評審納入單列計劃、單設標准、單獨評審體系,設置建筑設計教學崗並按獨立序列評聘,鼓勵教師通過重大項目實踐反哺教學,讓每位教師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發光發熱。

二是鼓勵創新,突出“貢獻擔當”價值導向。旗幟鮮明地破除“唯論文、唯資歷”的桎梏,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社會重大關切、服務產業重大需求”作為評價核心,對於在芯片研發、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教師,實行“學術成果+同行評議+社會貢獻”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實行破格晉升和聘用。

“近兩年,學校均有教師因研究成果為國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被破格晉升,充分彰顯了學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改革魄力。”鄔小撐說。

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面對人工智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對教育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是數字時代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鄔小撐表示,東南大學圍繞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部署,以“新”促新、以“智”提質,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AI4SEU”行動方案,創建數字化教育環境,推動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系統性變革,全面提高教師人工智能素養。

一是夯實AI基礎保障。圍繞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師生服務等主場景,學校全力推動基座大模型平台、大模型訓練/推理平台、大模型應用開發平台建設,打造“教—學—研—管—評”的智慧教育教學平台,提供“通用基座+垂直領域”科研服務,為教學科研注入AI動能。

二是提升教師AI素養能力。制定基於AI的教師發展培訓體系頂層設計,實施“AI PRO-教學賦能”教師培訓計劃,開展全覆蓋的校、院兩級AI素養培訓項目,重塑教師教學模式。開展智能文獻挖掘、科學數據建模、知識圖譜構建與AI應用規范等專題培訓,提高科研學術效率,引導全體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幫助教師提高智能化教育教學工作的勝任力。

三是構建AI教學生態。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啟動“AI+教育”行動計劃。學校以國家級虛擬教研室為引領,組建跨學科虛擬教研室、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多層級、多學科、全覆蓋的“智能+”新型基層教學組織體系。同時,探索基於多模態數據挖掘的教學評價,生成多維度“課堂教學質量畫像”,助力科學、准確、可量化的教學評價反饋。

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東大智慧與東大方案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應是一幅兼具創新活力、人文關懷與全球競爭力的全景圖。這一圖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革命與文明演進為動力,構建起開放、包容、可持續的高等教育新生態。”鄔小撐表示。

在他看來,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情懷,以身作則傳遞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同時應是所在領域的“卓越研究者”,具備扎實的學科功底和持續創新的科研能力﹔還需堅守學術倫理與社會責任,主動回應社會重大挑戰,樹立家國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教育強國的實現,既是制度的革新,更是精神的覺醒。唯有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將個體理想融入國家命運,方能引導高等教育回歸“培根鑄魂”的本質,在2035年繪就一幅充滿生命力、創造力與人文溫度的高等教育強國畫卷。”鄔小撐說。

鄔小撐表示,當前,正值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東南大學正以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為價值航標,鍛造強師隊伍、服務強國戰略,在強師興教的道路上勇探新路、勇挑大梁,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東大智慧與東大方案。

(責編: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