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青少年參加“親情中華”夏令營溫州大學營——
扎下文化根脈 揚起精神風帆


近日,由中國僑聯主辦,浙江省僑聯、溫州市僑聯、溫州大學聯合承辦的“親情中華·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溫州大學營圓滿閉營。來自英國、意大利、法國等9個國家的華裔青少年,在10天時間裡以文化為鑰、以精神為脈,完成了一場跨越山海的“尋根之旅”。
從非遺體驗到精神傳承,從文化認知到使命擔當,他們在溫州的山海間,讀懂了“文化之根”的厚重、“民族之魂”的堅韌、“使命之夢”的遼闊,更找到了“自信之源”的篤定。
根脈不息
“第一次用螺鈿裝飾胸針時,貝殼碎片在燈光下流轉的光澤,像極了奶奶講過的‘故鄉的星光’。”來自意大利的營員王嘉盈在結營感言中這樣描述非遺體驗的震撼。在溫州,這樣的“文化對話”每天都在發生。
茶藝課上,白茶的清雅與武夷岩茶的醇厚在舌尖綻開﹔扎染工坊裡,白布在染料中暈出的藍紋,是與老祖宗智慧的無聲對話﹔蛋畫、香囊、剪紙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讓“指尖技藝”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來自意大利的營員金夢琦用“立體畫卷”形容這段經歷:江心嶼詩碑廊前,“池塘生春草”的臨摹笑聲裡,藏著對漢字韻律的初懂﹔僑文化館中,泛黃的僑批與老照片,讓“祖輩的牽挂”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原來,根從不是地理上的坐標,而是刻在生命裡的文化基因。正如溫州大學華僑學院院長包含麗所言:“這些體驗不是簡單的‘玩耍’,而是把文化基因種進血脈。當孩子說‘茶有熟悉的味道’,那是血脈裡的DNA在回應。”
以行致遠
“溫州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存環境,逼出了敢闖敢拼的韌勁。”在營員們探訪永嘉古村落時,老師講述的先輩故事讓法國營員朱鎧文紅了眼眶。從“背上行囊走出大山”的祖輩,到“洗盤子起步闖世界”的僑胞,先輩們在貧瘠中開辟生路的奮斗史,成為最生動的“精神課本”。
這種精神在營員的體驗中具象為可感的力量:南拳課上,拳風裡的硬氣讓他們讀懂“剛勁”﹔甌劇水袖翻飛間,唱腔裡的頓挫藏著“堅守”﹔拔河比賽時手心磨出的紅痕,成了“團結”的勛章。“原來‘艱苦奮斗’不是課本裡的詞,是爺爺奶奶皺紋裡的故事,是我們現在能握住的力量。”營員侯君昊在給媽媽的電話裡這樣說。
“我要把蛋畫帶給意大利的同學,告訴他們‘中國人能在蛋殼上畫山水’!”閉營儀式上,來自意大利的周宵雅舉起自己的作品,眼裡閃著光。這不是個例。營員們的行李箱裡,裝著螺鈿胸針、中藥香囊、甌劇臉譜貼紙、扎染方巾,更裝著“分享”的期待。有人計劃用AI剪輯非遺視頻,有人想在中文課上演示扎染,有人要把南拳招式教給鄰居伙伴。
開營時,來自羅馬中華語言學校的秦紫馨曾以“文化薪火傳遞者”自勉,閉營時,這個目標已成為所有營員的共識。正如包含麗在講話中寄語:“你們是雙文化使者——既要帶著溫州的故事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看見中國的智慧。”
文化傳承
10天前,不少營員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還停留在課本﹔10天后,他們已能在僑文化館裡辨認老僑批上的字跡,在國畫課上說出“墨分五色”,在戲曲課上辨出“生旦淨末丑”。“以前覺得學中文難,現在才懂,每個字都藏著故事。”來自法國的營員蔣可欣說。
這份自信源於“沉浸式”的體驗:一級演員方汝將及其團隊為他們提前3小時化妝准備甌劇課,企業家化身義工與他們品茶,精心安排的課程,讓文化有了“被重視”的分量。當金夢琦在手冊上寫下“我是中國人”,當王嘉盈說“每次動手都是與老祖宗對話”,當侯君昊能解讀江心寺對聯的妙處,他們找到的不僅是文化認同,更是“我是誰”的清晰答案。
閉營不是結束,而是“尋根”的新起點。正如營員們在留言牆上寫下的:“溫州是起點,不是終點。”帶著文化的滋養,這些華裔青少年將把溫州的山海故事、中國的文化密碼,帶向更遼闊的世界。而溫州大學華僑學院的承諾始終溫暖:“這裡永遠是你們的家,隨時歡迎歸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