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礦場”出發,在祖國大地上扎根


師生們在實驗室研討課題。王新宇攝
“太行之陽河水東,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源深流自遠,物阜民用豐。”傳唱近百年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歌訴說著一代代礦大人扎根行業、能源報國的初心與擔當。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積極探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科技礦場”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支點,扎根祖國大地,聚焦行業“真需求”,解決工程“真問題”,著力培養能源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育新:協同融合的育人平台
師生深入地下 70 米停產礦井,體驗從人挖騾拉到現代化採礦的變遷,感受新中國煤炭工業發展歷程……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這堂井下沉浸式紅色教育課每年都在開展。
該校發揮“科技礦場”思政育人作用,整合能源生產、應急救援實戰與工業遺產資源,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聯合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開灤隊及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座自 1878 年運營的礦山,承載著近代工業文明與紅色基因。
“礦工先輩在極端條件下以生命開採光明,讓我真切懂了什麼是紅色基因。”該校安全工程專業 2022 級本科生王紫溪說。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劉波表示,“科技礦場”聚焦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堅持思政教育與科技創新協同育人、政產學研創新人才協同培養,通過深化“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同題共研、資源共享”,實施“思政育人-創新實踐-實習實訓-人才就業”四位一體融合培養,著力培養能源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扎根: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在礦山安全前沿,國家礦山救援開灤基地的全尺寸實驗巷道平台成為“關鍵戰場”。近年來,學校應急管理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吳兵、雷柏偉團隊帶領學生在此進行真實尺寸通風網絡研究,成功揭示了火災風煙流運移規律與火風壓致風流紊亂的致災機理,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礦場’讓我們‘跳’出了課本。當真正站在生產一線時,我更深刻明白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義。課本的知識扎下幾百米深的根,變成了守護礦工安全的實戰方案。”該校博士研究生李滕滕深有感觸地說。
在城市建設主戰場,學校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華團隊攜手企業解決了盾構刀具高磨損、極端地下水環境等難題,在北京大興機場線項目中創造了“砂卵石地層一次性不換刀掘進1.7公裡”的世界紀錄。
為驗証刀具壽命模型,該團隊博士研究生胡皓連續三個月堅守現場,跟蹤磨損數據。他感慨說:“‘科技礦場’的科研經歷讓自己學會了通過工程實踐解決‘卡脖子’難題,也更加堅定了用技術助力城市發展的信念。”
綻放: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從首都北京到新疆天池,從鄂爾多斯到青藏高原……三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已在全國各地建設了167個“科技礦場”,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走出了科技礦場“四位一體”育人、科教全方位融合、校企多維度協同的特色育人之路。
據介紹,“科技礦場”搭建起了學校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有效拓展了全過程育人的外延。通過“一生雙師”協同育人,對學生的“入學-培養-擇業-就業”進行全方位指導。校外導師幫助學生明確職業規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顯著提升了與就業單位人才需求的吻合度。
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畢業生到“科技礦場”企業就業,將課堂所學與現場實踐有機融合。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繼續扎根科技一線,在各自領域持續發光發熱。
該校碩士研究生企業導師、2005屆碩士畢業生王澤強,在建筑工程一線崗位上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引領大跨度空間結構施工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編制“天幕”擎起“冰絲帶”﹔能源與礦業學院2011屆碩士畢業生羅燁畢業后選擇投身西部,從事露天礦開採等重大項目建設,榮獲2020年“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而今,“科技礦場”明亮的實驗室裡,一個個年輕的背影仍在忙碌著,在師長們的有力托舉下,稚嫩的雛鷹羽翼漸豐,蓄勢待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