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燕京學堂讀懂中國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5年04月16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開學典禮學生留影。

  燕京學堂校園景色。

  燕京學堂舉行導師見面會時場景。
  本文圖片均由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提供

  北京大學在2014年設立燕京學堂。它以書院為載體,面向全球招生,依托北京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濃厚的積澱,開設中國學碩士研究生項目,提供與中國問題相關的跨學科課程。

  在學術導師和論文導師指導下,燕京學堂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權選擇學習方向、開展獨立研究。

  燕京學堂為中國學碩士研究生提供全額燕京獎學金,採用住宿學院模式,全體同學在書院展開豐富的校園生活。這裡的課堂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別之處?

  

  尋找有“中國緣”的青年

  斯蒂芬·菲利普(Stephen Philip)至今記得收到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錄取信的那一天。“夢想成真,我立刻和家人們分享了好消息,他們都替我開心。”

  斯蒂芬來自尼日利亞,他對中國一直懷有研究的興趣。“2022年,我參加了燕京學堂全球青年中國論壇。它由燕京學堂發起並籌辦,為全球頂尖高校的優秀學子提供交流中國問題的平台。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項目。我知道,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來這裡生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而北京大學又頗負盛名,對我十分有吸引力。我按照程序提交申請,后來收到了項目的面試邀請,那一周我都很興奮。”

  “申請者的‘中國緣’是我們招生考量的重要方面。”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副院長范士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學堂在過去10年中招收的1000余名學生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屆的生源地覆蓋了30到40個國家,塑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多元文化校園生態。我們希望申請人過去的學習和經歷、目前的研究志趣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中國有一定關聯。希望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當代發展還有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感興趣。”

  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同理心也被納入招生評估的一部分。范士明說:“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群中,面對紛繁多變的世界,國際視野和換位思考是一種必備能力。總之,我們希望錄取世界范圍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來北大、來中國。”

  “把中國大地作為課堂”

  錢奕竹是燕京學堂2023級學生,她提到,在這裡,課堂從未囿於教室的四壁,也不限於學科藩籬。

  “學堂的‘全校選課’制度打破了學科壁壘。這種打破學科邊界的培養模式,讓我們真正能夠以興趣為錨、以問題為導向。”錢奕竹說,“我還記得光華管理學院林莞娟教授開設的《中國企業經營者的經濟學思維》課程,它幫助我了解了商業組織的運行邏輯。而在《轉型中的中國》這門必修課中,我和同學前往了成都、重慶參訪科技企業,在深圳訪談了多家跨境電商公司,最后用學術海報、全英報告等多種形式做展示。真實體會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走出學校,把中國大地作為課堂,讓學生用眼睛、用腳步體味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社會,可以補充在課堂教學中難以直接得到的見識。”范士明說,“學堂有一門專門的實地調研課,讓學生考察一個代表性地區,並對其發展變化進行為期一周的全景式討論。過去10年,這門實地調研課先后以西安、成都、杭州等地為中心展開,學生走進考古現場、鄉村小鎮、科技企業、藝博場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記者了解到,燕京學堂的老師也會在其開設的專業課中增加實地調研的部分。例如文化遺產課程的老師帶領學生在京城內外實地研學,走訪了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關注移民問題的課程裡,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廣州的移民社區,訪談當地官員、學者和外來人口。研究中國經濟和企業的課程則去參訪了京東、百度、樂普醫療等企業。

  來到北大后,斯蒂芬越來越感到項目的獲益超出了他的預期。“我來燕京學堂有兩個目標,除了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外,就是獲得調研經驗。我最喜歡《中國與全球人口遷移》課程,並在實地考察后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不久前我發表了相關議題的論文,這是我未曾想到的收獲。不僅如此,我在這裡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還得到了寶貴的職業支持。對我來說,燕京學堂就像家一樣。”

  燕京學堂的課程設計強調跨學科融合,這種設計對學生培養有何幫助?燕京學堂學業主任陸揚說:“學堂的教學體系是在保証主要學科的訓練下,鼓勵學生盡可能選他們感興趣的課程。這一機制不僅讓學生拓展了中國學的視野,也能隨時產生新的學習方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能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潛力來達到跨學科的目標。”

  燕京學堂設立了“院長研究基金”,中外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專業興趣,自發提出與中國學相關的獨立研究項目。學生通過競爭得到一定的資金支持,再通過實地調研進行研究。范士明說:“有一些國際學生往往可以發現獨特的研究視角和領域,比如研究春晚小品、花椒與川菜等,並在這一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實踐性學習、自主學習。”

  小班制,雙導師

  小班制教學是燕京學堂的亮點,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模式?陸揚解釋:“燕京學堂學生來自多個國家,他們的教育與學術背景十分多元。進入學堂后,學生都有著很強的學習主動性,小班教學更有利於他們在課堂發揮,也能讓師生之間有更多平等交流的機會。”

  錢奕竹說,學堂的雙導師制讓她收益很多。“我的學業導師深耕人口與家庭、社會分層與流動領域,擅長將歷史視角與現代定量研究結合。老師為我提供了研究的學習資料,並支持我旁聽他開設的其他相關課程。我的論文導師在企業戰略管理領域有深厚造詣,引導我從案例中提煉規律,開展實地調研與企業家訪談的沉浸式研究。”

  “我的論文導師為我提供了大量成長的機會,讓我銘記在心。”斯蒂芬說,“在2023年中非合作論壇上,導師推薦我上台演講,我分享了作為非洲青年領袖倡議(YALI)受益者的經驗。這次經歷對我來說很珍貴,是我第一次站上如此高的舞台。學堂還提供燕京學堂業界導師項目,我的業界導師很有聲望,是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邱莉莉,她在專業領域擁有數十年經驗,幫助我把理論研究貼近現實。”

  在燕京學堂,學生還有許多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錢奕竹在2024年秋季學期參加了學堂的交換項目,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她說:“我不僅選了許多感興趣的課程,還入選了‘康奈爾創投俱樂部’,開展人工智能相關研究。”

  2024年,斯蒂芬成為了燕京學堂全球青年中國論壇組委會志願者。他說:“一想到我就是當年參加論壇與項目結緣,這次擔任志願者像是對學堂的回饋,實現了閉環。對我來說,這次最大的收獲是看到了所有志願者的堅韌、勤奮和奉獻精神。大家來自不同背景,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我體會到了團隊合作重要性,期待著在未來繼續運用這些經驗。”

  錢奕竹也參與了論壇的舉辦。“我與團隊主導了論壇主題策劃、日程設計與嘉賓對接等工作,熬過許多深夜。在運動健將的職業生涯主題論壇中,我對接了奧運體操冠軍鄧琳琳、短道速滑冠軍范可新等嘉賓,設計了職業轉型與女性發展等交叉議題,通過她們對運動員生涯的思考,展現中國體育產業中個體韌性塑造與社會支持體系的協同。”

  “學堂鼓勵我們作思想者,更作實踐者。用腳步丈量真實的中國,用對話消弭想象的鴻溝。”錢奕竹說,“燕京學堂這種‘扎根中國,對話世界’的使命感,深深影響著我。”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