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強化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融合

2025年04月11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強化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融合

清明節期間,寧夏固原千名學生徒步百裡祭英烈引發眾多媒體關注。作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眾多師生參與其中,深刻體悟先輩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將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銘刻於心。可以說,一場百裡徒步,就是一場極具實踐意義的人生課堂。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時代使命。實踐育人不僅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重要載體和重要抓手,還是思政教育的創新引擎以及延展育人時空維度、促進知行深層轉化、檢驗教育實效的關鍵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等要求。在此精神引領下,眾多高校開啟火熱的實踐探索,以“大思政課”建設為牽引,打破傳統課堂局限,將校園與社會有效貫通起來,讓青年學子在躬身實踐中夯實信仰根基、解碼“中國之治”,形成浸潤式育人新范式。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進師生價值認同。思政教育中,理論教學通過系統梳理知識脈絡、深度剖析內在聯系、科學確立認知坐標,以邏輯推演回應“何以立身”的育人課題。實踐育人則通過解碼紅色基因、觸摸社會肌理、見証時代成就等路徑,以場景式體驗回應現實課題。比如,天津組織京津冀三地青年到延安開展直播助農,讓年輕人深入革命聖地,用自身所學助力鄉村發展﹔上海市在鄉鎮基層建立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學生既能見証產業興農的鮮活樣本,也能直面農村發展的現實痛點,更可在實踐中形成對城鄉融合發展的立體認知,從而形成知行閉環。理論為實踐注入思想動能,實踐為理論暢通認知渠道,二者在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中螺旋上升﹔讓教學與場景共融、評價與成長同頻,才能使學生在知行互動中深化認知、錘煉品格,也才能實現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的深度融合。

創新機制,打造協同聯動育人網絡。要實現“政策引領、資源整合、多元協同”的育人機制,離不開持續的制度創新與改革。比如,天津將社會實踐納入學分體系,成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聯盟,大中小學一體化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博物館裡的大思政課”等特色品牌,邀請社會人士到學校兼職擔任思政課教師,結合自身經歷為學生呈現精彩課程。通過這種創新協同機制,推動社會資源、育人師資共同發力,建立完善的溝通渠道、協作規則與交流平台,實現協同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重塑場景,筑牢沉浸式育人根基 。場景化教學的核心要義,在於重新構建認知的發生機制。通過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政課堂拓展至現實中的特定場域,借助空間敘事,激活理論闡釋力。比如,當學生在天津覺悟社舊址身著“五四”時期服裝研討相關歷史內容時,物理空間的象征意義與角色扮演的行為嵌入,使學生更深刻感知到什麼是歷史選擇、人民選擇。通過身臨其境、融入場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理論轉化的效能,讓實踐育人的現實意義得到進一步展現。

技術賦能,構建虛實共生新生態 。虛擬仿真技術的教育價值,在於破解傳統教學中單線時間和狹窄空間的障礙。比如,在天津大學的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學生們可以佩戴VR眼鏡,隨時“走”進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南湖革命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紅色場館,學習紅色精神,汲取奮進力量。借助技術中介重構“理論-實踐”關系,不斷革新教學形式,讓學生既成為理論的學習者,也成為歷史進程的見証者、參與者,從而增強認知深度,促進精神的提升與沉澱。

引導學生在歷史場景中堅定信仰,在現實挑戰中錘煉本領,在創新探索中擁抱未來,這是教育之要、時代所向。讓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互融合、同向同行,讓思政課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金雪飛,系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