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來教“哪吒”(師說)

《哪吒》系列動畫電影深受觀眾喜愛,特別是第二部延長上映至今,引發教育界廣泛探討。遇到像“哪吒”這樣的學生,如何用愛與智慧引導他們從迷茫走向堅定,邁向卓越?如何做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哪吒”的成長際遇,也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了育人啟示。不妨從電影中找尋做好學生工作的答案。
電影中,“哪吒”是魔丸轉世,受到陳塘關百姓排斥,性格叛逆。現實裡,“貼標簽”的現象時有發生,如開學時准備很多行李就是“嬌生慣養”,農村學生大多“缺乏社交能力”等。輔導員應以身作則,避免簡單對學生進行分類和評判,像“哪吒”的父母和師父那樣,對孩子給予充分的包容、尊重,營造更加開放、尊重個體差異的氛圍,避免讓“人心中的成見”變成“一座大山”。這是關愛學生的前提。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展現出“哪吒”強大的自我認知和不屈精神。校園中,部分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自信不足、出現迷茫。輔導員要扮演好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和價值。在日常觀察、談心談話、交流互動中走進學生、傾聽心聲,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輔導員應成為學生內生動力的喚醒者,為其提供廣闊的展示平台,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引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電影裡,“哪吒”和“敖丙”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能力,都在各自的“賽道”奮力奔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於教育者而言,要善於觀察、因材施教,成為那個能夠發現並點亮學生內心光芒的人。對於像“哪吒”這樣活力四射、渴望被認可的學生,教育者可以多給予其展現自我的機會,在挑戰中激發其潛能﹔而像“敖丙”這樣心思細膩的學生,要注重情感上的溝通,引導其將內心想法合理表達出來。發現每個學生獨特的閃光點,不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所束縛,才能幫助學生找准“賽道”、各展其能。
從現象級國漫電影看輔導員工作,面對“不管前方有多少險阻,我都要闖一闖”“因為我們都還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等青春之聲,應以關愛為基石,以引導為方向,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與他們共同見証人生的絢麗光彩。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詹天佑學院學工辦主任,本報記者黃超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3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