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語文課》第四季:
精耕語文課堂 推動深度閱讀

![]() |
節目現場,范晶老師在講課。 |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潮涌動,如何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好人才的核心素養,成為老師和家長熱議的話題。聚焦語文教育的綜藝節目《超級語文課》通過一季季節目,用真實的課堂案例,給一線教師提供了不少靈感。
我參與這檔文化節目,是受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好奇心所驅使,希望了解和學習當下年輕老師們所創建的課堂,同時為目前的語文教學貢獻一點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廣東東莞的范晶老師講的《那舟 那人 那境》,讓孩子們不僅讀懂了詩人的情感,還用畫筆給每艘船“涂上心情顏色”。新疆烏魯木齊的馬喜燕老師講的《父愛之舟》,從“父愛之舟”的線索走向“父愛之舟”的場景,課堂教學有深度、有情感、有溫度……令人欣慰的是,不少語文課頗具創新意識,也擁有語文課應有的人文關懷。我始終認為,語文老師應當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引導孩子們努力進行創造性的、有意義的閱讀和個性化的、有溫度的寫作。
這一季節目還創新性地推出“整本書閱讀”的賽制,讓我眼前一亮。節目中,教師們組隊共研,以“四大名著”為范圍進行教學授課。湖南的楊杰老師帶學生細讀《西游記》中孫悟空與牛魔王數次相遇的情節,揭示二者之間的深層關系﹔深圳的朱海浪老師帶領學生從《紅樓夢》中“寶玉挨打”這一情節分析寶黛感情﹔廈門的庄玉萍老師從《水滸傳》目錄入手,帶領學生梳理這部小說的鏈式結構……面對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現象,節目啟示我們,語文教育可以“借力打力”,讓老師引導學生從“快餐式閱讀”轉向深度閱讀。
當下多媒體的使用正在推動沉浸式閱讀,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潮流、一項進步。我也正在嘗試用AI技術打造一堂以《哪吒鬧海》為主題的語文課,借助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爆紅和人工智能的流行,推動語文教育關注熱點,讓語文教育擁抱新技術。
《超級語文課》也在為語文教育進行更多探索。節目裡有很多驚喜:35年教齡的周易老師,6年扎根陝西子洲教育扶貧一線,帶著孩子實現“211大學零突破”﹔來自雪域高原的老師李薇,教出“全員詩人班級”。《超級語文課》呈現了許多生動案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教書育人的一份份真心,也提醒我們:與其糾結“AI會不會取代人類”,不如當好帶學生推開經典大門的人。
(作者為江蘇南京金陵中學附屬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超級語文課》第四季特邀課評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