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化石揭示棘頭動物門起源

動物界包含30余個門級分類單元,它們共同構建了動物演化的基本框架。其中,棘頭動物門建立已有200余年,但其起源問題一直未得到解答。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羅慈航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研究員張海春、博士王盛宇以及國內外學者合作,系統研究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化石群發現的約1.6億年前的棘頭虫化石——道虎溝侏羅棘頭虫(以下簡稱“侏羅虫”)。研究填補了棘頭虫的演化空白,為解決棘頭動物門的起源之謎提供了實証。研究成果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棘頭虫是一類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體內寄生蠕虫,最典型的特征是其蠕虫狀的外形和可外翻的吻突,吻突上有成排的倒鉤,用於附著在宿主的消化道內。長期以來,棘頭虫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門,即棘頭動物門。由於棘頭虫的身體構型高度特化,其系統分類位置一直存在爭議。
本次新發現的侏羅虫化石的身體整體呈紡錘形,分成吻突、頸和軀干三部分。侏羅虫最奇特的特征是其位於軀干最前方的顎器。顎器整體向前方匯聚,且前部的顎較小,向后逐漸變大,齒的數量也更多。顎器中的齒整體都朝向身體前方,且所有的顎都不超過棘頭虫的身體邊界,類似的顎器在棘頭虫可能的祖先——包含輪虫動物的有顎動物類中廣泛存在。
為進一步確定侏羅虫的演化位置,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最新的、包含各類現生和化石蠕虫動物的形態數據矩陣,並開展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侏羅虫的演化位置位於棘頭虫的最根部,是棘頭虫的基干類群,侏羅虫是尾盤綱輪虫向棘頭虫演化的過渡類群。
“侏羅虫的發現填補了生態演化空白,其具鉤的吻突和較大的體型表明,棘頭虫在侏羅紀可能已經演化出了內寄生的習性,它可能起源自陸地環境,在侏羅紀已經與其它輪虫分化。”羅慈航說。該研究發現,過渡類型的化石在探究動物身體構型演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生代蠕虫化石並非“研究荒漠”,這為研究蠕虫類形態和生態的演化打開了“一扇窗”。(記者蘇雁 通訊員姬尊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