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課本探春耕(春耕進行時)

![]() |
插圖選自《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美好生活哪裡來》 |
![]() |
合作社成員正在對農機具進行檢修。 |
![]() |
程忠仁駕駛農機對稻田進行深翻作業。 |
![]() |
農戶將育秧盤送入暗室催芽。 |
春光正好農事忙。輕點鼠標,無人灌溉設備在田裡伸展“雙臂”﹔穿著雨靴、扛著鐵鍬來到地裡,正是開溝起壟的時節……本報“春耕進行時”專欄展現了一幅幅春耕備耕圖。
一些讀者和網友表示,“很多農業場景,讓人想起讀過的課本”“孩子的教科書裡,不少內容講到了農耕的歷史、農業的發展”。看到留言,我們請記者梳理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中小學教材,跟著課本探訪春耕一線。春分將至,讓我們感受新的耕耘隨著春光鋪展開來,新的豐收在春日裡孕育生長。
——編 者
從農機到農技——
南柳村有“兩把刷子”
【課文】
東北三省的農業生產與氣候密切相關。這裡的人們春種、夏忙、秋收、冬儲,以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這裡緯度較高,氣溫條件隻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秋季節,由於經常受寒潮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裡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摘自《地理(八年級下)》《“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現場】
春風吹拂下,黑土地慢慢解凍。黑龍江樺南縣柳毛河鎮南柳村早就熱鬧起來,村民們忙著為春耕做准備。
農機庫裡,社員程傳寶蹲在拖拉機旁仔細檢查,反復確認有沒有漏油,或者零件鬆動。
“傳寶你知道不,咱村又訂了兩台起壟機,這地更好種了。”農機手楊乃強徑直從大門走過來。
“合作社為這事開了好幾次會,在幾個廠家裡比價格、挑功能,定了國產最新型的起壟機。”程傳寶搭著話,手裡的活也沒放下,“楊叔,聽說鎮裡給咱村的播種機讓你開啦,那新家伙賊帶勁。”
“可不是嘛,不僅漏播重播率低,還不傷種子,一天最少能播300畝地。”楊乃強咧嘴笑,眼睛瞇成一道縫。當了幾十年農機手,農活越干越省勁。
合作社的家底不少,有大型聯合收割機、穗莖兼收玉米收割機、大馬力拖拉機,去年還用上了植保無人機,防治效果提高20%。但這幾天,村黨支部書記何廣剛在家一坐就是小半天,桌上擺滿了各類工具書。他盤算的是,怎麼讓農機實現“1+1>2”?
“快吃吧,飯都涼了,我看你快魔怔了。”老伴埋怨著。
“把咱的旋耕機和新買的起壟機組合,兩個活一起干。效率高,時間就搶出來了,這幾個型號可行!”何廣剛扒拉幾口飯,便放下碗筷往外趕。
在高標准農田示范區,何廣剛找到了鎮長周偉。倆人一句寒暄沒有,開腔就是種地的事。
“老何,你們在示范區上沒少下功夫,今年可不能鬆勁啊。”
“放心。籽種、化肥,這些都統一採購回來了。等溫度上來,咱就開干。”何廣剛底氣很足。
“去年大豆畝均單產有400斤吧?不能光靠經驗,還得多用新技術。”周偉提醒。
“今年頭一次用生物有機肥,看看能不能提高地溫,培肥地力,把產量搞上去。”春節前,何廣剛帶著大家給土地喂了“營養餐”。加上村裡搞的種植技術觀摩和實收測產會,大家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這些年,村裡對土地深鬆深翻、“舒筋活絡”,蓄水保墒能力更強了﹔這些天,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整裝待發,干勁更足了……
農機大展身手,農技煥新給力。憑著這“兩把刷子”,南柳村搶在春光裡開了好頭。
從良田到糧倉——
一粒米的“萬年”行旅
【課文】
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於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等,發現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遺存。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現場】
鄱陽湖東南岸,江西萬年縣,自古就是水稻產區。這裡的仙人洞遺址,發現了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今年,當地早稻種植面積約24萬畝。
一大早,程忠仁扛著鋤頭,來到深翻后的田裡灌水,等著從縣城趕來的李新慶。一個是裴梅鎮荷橋村的種糧大戶,一個是山東魯花萬年米業公司的水稻種植技術指導員。這是去年下單訂購的一片早稻水田。
“程老弟,我來了!”看見忙碌的程忠仁,李新慶遠遠地打招呼,北方人嗓門渾厚,“沒記錯的話,去年在你這裡收的早晚稻,加起來3萬多斤?”
“不止,差不多快4萬斤了。”程忠仁笑呵呵地回答,“您多指導,今年破個5萬斤。”
“要得,要得。”
種好一顆稻,收好一粒米。李新慶和程忠仁立下春耕之約。早稻秧苗如何培育?栽種要注意什麼?從源頭上指導技術,把好訂單糧的品質關。
丘陵地帶的早稻田,想把畝產提上去,前期工序一道不能馬虎。
第一次稻田深翻后,有些老鄉圖方便,放點水進去就不管了,沒有灌深水、沒有保深水7—10天。這樣一來,耕漚滅螟的效果會受影響。
“上面幾塊田水灌得挺滿,這塊應該沒灌到位吧。”李新慶下到地裡,捏了一團干土,“別看就這尖尖上的土,水沒淹沒到,以后防虫成本就高。多留心!”
“還是專家厲害,一上手就看出了毛病。”程忠仁聽得仔細,“傍晚我就把水灌滿。”離開前,他倆約好,找時間在育秧基地碰頭。
春雨潤萬物。沒過幾天,早稻秧苗培育基地,綠油油的秧苗嫩芽一盤盤整齊排列。
“這苗咋樣?還滿意嗎?”李新慶喊上鎮上的老農技員徐贊章,把程忠仁叫到了基地。
“一株壞苗都沒有,株株壯實。用了啥辦法?”程忠仁蹲在秧苗前,好奇地問。
“這都是徐師傅的建議,苗床土消了毒,育秧基質土氮磷鉀的配比也做了優化,種子受肥就比較均勻。”李新慶向身旁的徐贊章豎起大拇指。
“過獎了。咱們多關注天氣預報,我每天也會在微信群發信息。”徐贊章拍了拍程忠仁肩頭說,“有什麼不懂的隨時打我電話。”
…………
春意漸濃,農時催人。程忠仁的100多畝早稻,迎來栽播的好日子。“開秧栽禾喲!”清脆的吆喝聲在田野裡回蕩。
“萬年山好水好,米也好。”李新慶信心滿滿,“從種子下泥,到收糧進倉,每道程序都必須對得起‘水稻的故鄉’。”
從雜交稻到超級雜交稻——
為了百畝連片畝產1200公斤
【課文】
1998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上和9月在埃及開羅召開的第19屆國際水稻會議上,袁隆平發言:由於採取了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有機結合的技術路線,中國在培育超級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經過中國許多科學家10多年的協作研究,目前技術上的難題已基本解決。袁隆平預計,亞種間超級雜交稻將在近幾年內應用於生產,並將在21世紀初大面積生產中發揮巨大的增產作用。
——摘自《語文(高中必修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現場】
雲南蒙自市草壩鎮,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示范基地收到了一件從湖南長沙寄來的包裹。拆開一看,是190公斤超級雜交水稻種子。寄件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種好超級雜交水稻,秧苗質量很重要。農技人員要提前浸種、晒種,防治多種傳染病害。在基地,農戶也早早准備了育秧材料。倒入基質土、送入秧盤、鋪土、澆水、撒種、蓋土……一系列工序后,育秧盤送入暗室催芽,再過兩天,擺進溫室大棚。
“今年育秧引入了暗室催芽環節,種子可以快速整齊出苗。預計4月中旬移栽到大田裡。”蒙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楊柳梅是基地項目負責人。她介紹,這次計劃育秧3000余盤,是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的新品種“粒兩優8022”。
如何挖掘高產潛力?工廠機械化育秧+機械化移栽+人工精確定量栽培……今年,超級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示范項目採用新模式,緊盯秧苗質量數量,為移栽、收獲打基礎。
草壩鎮是當地水稻主產區,氣候、水利條件好,有沖擊高產的潛力。2017年,示范基地投入使用。袁隆平實地考察,對基地的光、熱、氣候、水利條件和農田基礎設施很是看好。
“良種、良法、良田、良態,袁老勉勵我們強化技術措施,用示范基地輻射帶動當地提高糧食單產。”楊柳梅說。
是鼓勵,更是期盼。蒙自示范基地成立以來,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1100公斤,2023年畝產1186公斤,創下雲南省大面積糧食單產紀錄。“目前還沒有實現百畝連片畝產突破1200公斤,但2022年曾有小面積的畝產達到1205公斤。”楊柳梅說,這証明了這一雜交組合具有高產潛力。
沖,向著1200公斤!近年來,基地科研工作者和農技人員創新總結了一系列栽培技術,如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淺水移栽、精准施肥等。尤其是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推廣,將當地雜交稻畝產由750公斤提到1000公斤以上。
“隻要基地水稻移栽,村裡就組織農戶現場觀摩,跟著專家學習栽培和管理技術,提高自家的產量。”草壩鎮前進村黨總支副書記錢永說。
有人好奇,基地產的米去哪了?答案是:當地市場收購。“口感不如精米,一般不直接當主食吃。不過,蒙自是‘過橋米線之鄉’,加工廠會買去做米線。”楊柳梅說,隨著育種技術進步,近年選育的優質品種在米質和口感上有了顯著提升。
本期統籌:蔣雪婕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7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