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破界”改革 建設新文科(科教視界)

熊 建
2025年03月1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文科倒閉潮”似乎又添“新証”——復旦大學要動“大手術”,將文科招生比例從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乍看刺眼,細究方知此非孤例,但絕非一般理解上的“棄文從理(工)”。

  日前,該校校長金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復旦“教育教學3.0版”改革一環。自從1952年院系調整,復旦成文理綜合高校﹔再到2000年合並醫科,三足鼎立﹔直至今朝再推“四輪驅動”,文理醫工並進,復旦大學的學科改革一直在路上,而且是與國家整體教育改革、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相匹配的。此次所謂“削文”,實為學科結構之優化升級,符合教育改革邏輯——現有文科教師佔比近四成,誠如金力所言:“一個大學不能為了滿足老師的工作量,就決定它的辦學方向,這個是錯的。”

  復旦此舉,熱議四起。不過放眼全球,文科收縮並非“中國特色”。

  2024年,美國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大多是文科專業﹔同一年,英國肯特大學宣布逐步淘汰6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包括藝術史、人類學、健康與社會關懷、新聞學、音樂與音頻技術、哲學和宗教研究﹔甚至早在10年前,日本國立大學就開始“去文科化”了。國內亦不例外,新聞很多,茲不贅述。

  究其根源,時代使然。這些年來,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就業市場。ChatGPT寫文案、DeepL當翻譯、DeepSeek作論文,使得很多文科崗位式微,甚至面臨被替代的前景。智聯招聘日前發布的《2025年春招市場行業周報(第一期)》顯示,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速達33.4%,位居行業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師的求職增速達69.6%,位居職業榜首,平均招聘月薪超過2萬元。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傳統文科生求職難。高校如船,須隨風向調帆,調整專業設置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

  如此一來,豈不是坐實了“文科無用論”?換個角度看,文科招生比例下降,未必是悲歌,或者說經過陣痛之后,我們又會聽到“阿佤人民唱新歌”。

  消極者擔憂的是,人文精神或將凋零。對此歷史已經反復証明了,不必杞人憂天。而且文科的進黜,與人文精神的興退,也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2000多年前,那時中國的君子要學六門學科——禮、樂、射、御、書、數。硬套的話,禮樂和書法是文科﹔射箭駕車需要掌握一些技術和工藝,勉強稱得上工科﹔數是數術,算是理科的意思吧。這麼一看,我國最早的“高等教育”已經是兼綜文理工了。而人文精神恰恰在這一時期,也就是先秦時期大爆發,成就了軸心時代的偉業。后來讀書人死磕四書五經,倒是純文科,社會思潮卻長期停滯不前,人文精神受到極大禁錮。再后來,德先生、賽先生來了,文科比重再次下降,中國社會反而迎來新生。

  再把目光轉到今天,解剖復旦這隻“麻雀”就會發現,此番“削量”實為“提質”。該校黨委書記裘新稱,文科仍是旗幟、是優勢,隻不過將加快新文科建設,強化提煉理論的能力,基於實証研究作出精深管用的闡釋。也就是說,此變將倒逼文科革新。未來,或者歷史學會引入數字人文,法學將擁抱AI判例分析,哲學則探索認知科學——此謂“新文科”。目前復旦116門AI課程,皆與專業相結合,非純技術課。由此可知,文科不死,只是不斷涅槃重生。

  學科調整,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焦慮的文科生,而出路唯在“破界”。其一,擁抱新技術,借新工具突圍,新聞系用算法寫稿,社會學以大數據建模。其二,交叉賦能,“數智+法律”“AI+藝術”,復合型人才最搶手。其三,深耕精品。哲學、歷史若做到頂尖水准,仍可成為大家,文科老根不光不會動搖,還能發出新枝葉。

  正如復旦民間校訓“自由而無用”所言,“無用”恰是“大用”。但“無用”不等於無為,要成就“大用”,文科生必須練就批判思維,升級文化洞察力。所以,今后上大學選文科,實際上選的是“元能力”。

  變者恆常,文脈不息。改革如園林修剪,去冗枝,催新芽。復旦此次文科改革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