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堅持基礎研究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雷小苗
2025年02月21日08:4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

高質量的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基礎研究既要注重目標導向,也要鼓勵自由探索,兩者相輔相成,堅持“兩條腿走路”對於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研究“兩條腿走路”意義深遠

進入大科學時代,技術的復雜度和多學科交叉性增強,科技創新不僅僅是一個單向線性過程,還是基礎研究催生新的戰略目標和市場需求,后端需求拉動基礎研究的雙向過程。堅持基礎研究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能夠有效激發基礎研究的潛在能量、發揮加乘效應、優化創新生態、應對國際科技競爭。

第一,“兩條腿走路”有助於激發基礎研究的潛在能量,更好地支撐創新突破。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創新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基礎研究成果數量多,但轉化率低﹔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缺乏基礎研究支撐。而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的“雙向奔赴”與互補協同,可有效激發基礎研究內在潛力,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產業變革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兩條腿走路”並非效果單一疊加,將產生加乘效應。首先,兩種模式各具特征、優勢互補。“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保持開放和探索的態度,能夠激發科學家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於發現新的科學規律,推動科學前沿的拓展,為未來的技術突破奠定基礎。“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則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凝練出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能集中資源在特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次,兩種模式在平衡發展、有序對接、協同推進過程中,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自由探索”雖然側重於對事實或現象的無應用目的探究,但並非與現實需要完全割裂。產業后端需求的“目標導向”往往也能有效激發科學家們的靈感和思路。

第三,“兩條腿走路”有利於優化創新生態、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對創新鏈條的整體化部署,有利於促進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戰略的深度融合,提升抵御外部科技風險的能力。“目標導向”是從創新鏈后端向前端傳導科學需求,以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反向拉動基礎研究,針對性更強。“自由探索”則是從創新鏈前端探討未知,推動未來產業技術變革。前者立足當下,后者面向未來﹔前者向下“扎穩根”,后者向上“頂破天”,兩者同時拓寬我國創新體系的高度與寬度,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為未來科技的高質量和持續突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多措並舉推動基礎研究“兩條腿走路”

基礎研究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需社會各界共同發力,為其提供必要條件和環境。應從優化基礎研究投入結構、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發揮基礎研究拔尖人才作用等方面,共同推動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首先,優化基礎研究的投入結構。我國創新體系中,高校和科研機構處於創新鏈條的前端,多聚焦於知識、原理突破及技術研發﹔企業處於創新鏈條的后端,對市場、產業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為敏感。不論是學研機構還是企業,開展基礎研究離不開經費投入,雖然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量逐年上升,但從投入結構來看,我國基礎研究配置多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投入,企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較低。相比較而言,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的投入結構更為多元化,既有政府、大學投入,也有企業投入。堅持基礎研究“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政府的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支持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優化基礎研究投入結構。不僅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更需鼓勵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這樣才能減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知識勢差”,更好地了解“目標需求”,使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更有效協同。

其次,加強有組織的科研。一方面,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因此應強化高校有組織的科研,持續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加大“基礎引領”,使高校成為原始創新和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交叉學科協同中心等,使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出題人”和“閱卷人”,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資源共享、深度合作,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加大“戰略引領”突破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

最后,發揮好基礎研究拔尖人才作用,使戰略科學家與青年拔尖人才通力協作。將科研人才的研究興趣與國家戰略需要相結合,對於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具有促進作用,也有利於將基礎研究拔尖人才的創新熱情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這一目標,一是要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家中的“將帥之才”,往往已經在基礎科學領域卓有成效,並且能夠精准把握國家戰略需要,具有將科學研究與戰略需要精准對接的眼光和判斷力。因而,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遴選、論証、評估中,戰略科學家要有一定的發言權。二是要重點培育一批基礎研究領域的青年拔尖人才。營造長期攻堅、包容失敗的、寬鬆的創新氛圍,使青年人才有機會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使他們能夠在“挑大梁、擔重任”過程中,盡早成長為未來的戰略科學家。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