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

2025年02月14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

近日,教育部印發758項新修(制)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覆蓋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以下簡稱《目錄》)1434個專業的52.9%,涉及19個專業大類、90個專業類。為什麼要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和之前相比有哪些新變化?

涵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要素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介紹,現行中職專業教學標准2014年發布,高職專科專業教學標准2012年發布,2019年曾作修訂。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新技術、新職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對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許多新要求。2021年,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新增、更名、合並、撤銷專業總體幅度高達60%,很多專業的名稱和內涵發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出台新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勢在必行。

“為更好適應時代發展新形勢、行業企業新需求和職業教育發展新要求,我們於2021年7月啟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的修(制)訂工作。”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

本次發布的新標准共758項。其中,中職標准223項,高職專科標准471項,職業本科標准64項﹔第一產業相關專業標准52項,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標准292項,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標准414項。

“新標准主要包括概述、適用專業、培養目標、入學基本要求、基本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和畢業要求11個要素,涵蓋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要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介紹。

從體例框架上看,與原標准相比,新標准增加了概述要素,介紹了標准研制的背景,提出貫徹落實標准的有關要求﹔新增了畢業要求要素,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畢業要求﹔將師資隊伍單列,進一步強調師資隊伍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系統設計三個層次的專業教學標准

新標准對接一體化設計的《目錄》,系統設計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三個層次的專業教學標准。打開教育部官網的新版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可以看到中等職業教育專業下屬的“新能源汽車制造與檢測”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下屬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下屬的“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專業,三個專業逐層遞進,相關的專業教學標准也緊密結合。

“對於不同層次的同類專業或相近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有機銜接,培養規格逐層遞進,課程設置逐級加深,能力素質要求逐步提高,為高技能人才成長提供了路徑清晰的職業能力進階‘圖譜’,將有力保障產業需求側與人才供給側要素的充分對接,提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黃輝說。

更加強化實踐教學

實習實訓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新標准更加強化實踐教學,對實踐教學進行了系統規范。“在校內外進行石質文物、石窟寺及摩崖石刻、壁畫彩塑的保護修復等實訓,包括單項技能實訓、綜合能力實訓、生產性實訓等。”高職專科專業“石窟寺保護技術”專業的教學標准中,實訓標准這樣寫道。

本次修訂要求中職、高職專科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不少於總學時的50%,職業本科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不少於總學時的60%,明確職業本科專業一般不要求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將工藝改進、產品(服務)設計、技術(服務)創新、技藝展示、專利研發等作為畢業設計(創作)的重要內容。

“新標准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的導向,呼應了職業教育法提出的培養‘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的要求,以充分的實踐性教學學時安排加強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推進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辦公室主任張雁平說。

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要求

本次修訂還有一個特點是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要求。根據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帶來的新變化,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民生緊缺領域相關專業的教學標准。

例如,本次修(制)訂了航空智能制造技術等先進制造業相關專業標准,旨在培養“能夠從事航空制造工藝設計、生產管理、智能裝備與產線應用、裝備與產線智能運維、智能裝配、零部件加工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人才”。此外在現代農業領域,有智慧農業技術等相關專業標准﹔在民生緊缺領域,包括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標准。

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是新標准中的一大亮點。新標准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作為推動教學方式變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推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數字化轉型,運用虛擬仿真等技術開展實訓,建設、配備音視頻素材、教學課件等專業教學資源。例如,在“石窟寺保護技術”等專業的教學標准中,明確要求“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施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

(記者 王軒堯)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