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
“賦權+作價入股”,激活成果轉化動力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儲能領域,能否開辟一條全新賽道,研發一種性能良好、綠色環保又安全可靠的新型電池?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志好帶領團隊,從2008年率先開始新型水系鋅碘電池研發,正在將這一設想變為現實。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在國家層面賦權試點的示范帶動下,全國28個省(區、市)積極開展相關改革探索。目前,試點高校院所已超700家。
天津理工大學正是天津市試點高校之一。依托學校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出台的相關政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的天津理工大學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以下簡稱“斯多福研究院”)這一平台,63歲的袁志好鼓足干勁創業,讓新型水系鋅碘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步子邁得更大更快。
新模式提升轉化效率
新型水系鋅碘電池以水為溶劑制成電解液,原材料來源非常豐富,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綜合成本較低。
在堅守水系鋅碘電池開發這個“冷門”領域十幾年后,袁志好團隊終於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同時也抓住了學校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賦權+作價入股”新模式的機遇。
天津理工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輝介紹,通過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袁志好作為“新型水系鋅碘電池”技術成果的完成人,向天津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申請利用職務成果作價入股。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成果價值進行評估后,學校按照賦權改革相關政策規定,給予袁志好90%技術成果所有權獎勵。
為轉化這項技術成果,袁志好與深圳斯多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多福公司”)共同成立了華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理工大學的10%所有權,也以第三方機構對成果價值的評估價格轉讓給袁志好,完成成果作價入股。
“技術成果轉化很多時候就是要和時間賽跑。學校改革后的成果轉化模式,大大簡化了審批手續和程序,讓我們的技術成果能更快服務於社會。”袁志好說。
打通作價入股路徑,實現了校企合作雙贏。李彭輝告訴記者,“賦權+作價入股”的模式,大大激發了學校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推動了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的產出。
數據顯示,賦權改革以來,天津理工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金額從2020年的100多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1000萬元。
企業主導產學研融通創新
在“新型水系鋅碘電池”技術成果轉化的帶動下,2022年10月,天津理工大學與斯多福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立了新型研發機構斯多福研究院,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轉化”全鏈條合作。自運行以來,斯多福研究院與天津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簽署了技術開發合同4項,並與學校科研團隊以作價入股形式共同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李彭輝介紹,斯多福研究院的主要領導由校方和企業方共同擔任,由學校相關學科教師及企業工程師組成研發課題組。斯多福公司提出技術需求,投入研發資金,研究院以技術開發形式委托團隊解決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形成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模式。
對於產業化前景良好的技術成果,斯多福研究院在完成概念驗証后,還可根據研發團隊的意願,投資成立新公司,進一步開展商業化運行。袁志好入股成立的華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目前,有很多企業都在關注著我們的產品研發進展,其中包括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能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和行業頭部企業。”袁志好告訴記者,這些企業既是研發團隊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新產品未來的首批用戶。實驗室開發出來的產品,需要在實際應用中經受檢驗。這些用戶能夠為產品提供不同的應用場景,提出明確的產品需求,讓團隊開發的產品更有市場針對性。
如今,袁志好把盡快完成產品中試作為首要任務,希望新型水系鋅碘電池能早日走向市場。如果中試進行順利,預計今年年底,第一批新型水系鋅碘電池產品就能在市場上試銷售。
在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的過程中,天津理工大學逐步形成了鼓勵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穩定機制,打造出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速路。
李彭輝表示,下一步,天津理工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展與京津冀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合作,不斷探索面向產業需求的科研項目管理及成果轉化模式。同時,學校也希望國家能在頂層設計上出台高校院所領導人員、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盡職免責機制,支持科研人員長期穩定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記者 沈 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