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武漢大學:弘揚教育家精神 培育新時代良師

2025年02月05日08: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武漢大學:弘揚教育家精神 培育新時代良師

 從冰雪精靈到雙龍探極,從冰下湖泊到臭氧空洞,從南極探險到極地治理,從極地科研到極地科普……走進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走廊兩邊牆壁上的展板讓人目不暇接。

“從1984年首次中國南極考察開始,武漢大學先后選派近200人次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是國內參加極地考察最早、次數最多、派出科考隊員最多的高校。”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張小紅說。

盡管時隔二十多年,張小紅依然清晰記得自己1998年首次前往南極參加科考的情形。當時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創始人鄂棟臣教授聯系張小紅的導師幫忙推薦業務能力強的年輕學生。就這樣,還是大地測量學專業學生的張小紅和南極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一次,一位國際測繪權威來校講學,在現場聆聽時,我為中外學術差距之大深感震撼。回想起導師劉經南院士、李征航教授平時所講的我國測繪事業篳路藍縷,我捫心自問,我們能不能奮起直追,讓我們國家的遙感測繪與國外平起平坐?”博士畢業的張小紅留校工作,心無旁騖地投身測繪事業。

“每次給學生們上課,看到他們如飢似渴的眼神,我特別開心。”張小紅說,金杯銀杯不如學生的口碑,自己特別珍視武漢大學“我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等榮譽,因為這是完全由本科生、研究生一票一票選出來的。

目前,武漢大學連續舉辦12屆師德標兵、15屆“我心目中的好導師”、17屆“我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等評選活動,以“農田院士”朱英國為原型拍攝電影《朱英國》,採寫出版《經緯冰穹:武漢大學極地科學考察故事》,生動講述武大優秀教師故事。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是武漢大學始終堅持的基本教學制度,六位院士聯袂為本科生講授“測繪學概論”的佳話,至今仍在教育界傳頌。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武漢大學成立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等系列制度文件。此外,武大在學校最高的學術殿堂——櫻頂老圖書館禮敬新入校的教師,率先在全國高校中高規格舉辦引進人才入職典禮。學校連續舉辦6期高層次人才培訓班,引導高層次人才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我特別感恩老一輩學者。我覺得老中青教師間最大的傳幫帶,就是學科、平台上的傳幫帶,把年輕人放入學校學科建設的梯隊之中,發揮他的專長,引導他成長成才。”全國模范教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佘雙好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佘雙好和學院同事們進西藏,到新疆,訪寧夏,出國門,去感悟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佘雙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今的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專項,讓思政課教師有更多機會更好條件習得書本之外的體認。”

不只是思政課教師,武漢大學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革命傳統教育、國情社情考察、社會實踐鍛煉等,引導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涵養高尚師德和教育家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武漢大學弘揚教育家精神鍛造育人隊伍,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具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學校現有教師36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6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3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2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2位。

“去年,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張小紅說,這是學校的榮耀,也是對我們教師的激勵和鞭策。(記者 張 銳 王建宏)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