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配齊配強科學副校長 更好發揮領頭雁作用

2025年02月14日09: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配齊配強科學副校長 更好發揮領頭雁作用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科技企業等力量,確保每所學校至少有1名科學副校長,鼓勵並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學家、理工科專家擔任科學副校長。這並不是教育部第一次提出“配強科學副校長”的要求,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此次指南的強調,是對這一政策的再強調與落實。

全國不少地方聘請來自當地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單位的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從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選聘兼職科學副校長,有利於運用他們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前沿的科研經驗,為學校帶來最新的科學理念和技術。他們也可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該做法尤其有助於又快又好地培養高科技人才。不僅培養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更要培養其對科學的熱愛之心,對科技強國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長期化、制度化是外聘科學副校長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針對外聘科學副校長的定位與職能,必須進行全局性的統籌規劃。教育部門可以組建科學顧問專家庫,供學校從中擇優聘任。例如,廈門市科協部門牽頭組建“中小學科學顧問專家庫”,市級專家庫不少於100名,各區專家庫不少於50名﹔中小學依照“就近就地、雙向擇優”原則,從專家庫中選聘科學副校長。充分利用老干部資源,探索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副校長。

調研發現,外聘科學副校長除科學專業知識和科研經驗之外,最為關鍵的條件是“了解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這就要求選聘科學副校長時,應將既有豐富科學知識、又懂教育、有經驗、有熱情的人員納入人才庫。

《指南》指出,明確科學副校長工作職責,用好資源和專業優勢,探索通過開展科普講座、結對科學類課程教師、參與建設科學類課程、指導學生項目等務實舉措,發揮引領作用。

先要厘清科學副校長權責分工、明確工作時間和內容。例如,廈門市規定,科學副校長或所帶團隊定期要到學校講課,每年參加學校科學教育活動至少6次。深圳市南山區要求科學副校長每學期完成“五個一”的工作,包括主講一場科普講座、開設一堂家庭科普公開課、擔任一個科技社團的指導老師、培訓一次校內科學教師團隊、指導一次學生小課題研究。

還要強化科學副校長“沉浸式”參與學校工作。鼓勵科學家帶動骨干教師打造高質量的科學教育課程,例如,北京市大峪中學與中科院院士合作開發“天問”天文課程,搭建科學探究平台。同時,加大校內校外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校營造良好科學文化氛圍。例如,2024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已成為廣州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的品牌項目,將科學教育與職業體驗相結合,極大促進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做好以上工作,離不開充分的保障條件。《指南》明確指出,搭建科學副校長培訓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評價和檔案管理制度,用好評價結果。高校、科研院所等要支持科學家參與中小學教育,確保他們有時間、有條件履行副校長職責。探索考評制度,要求科學副校長做好年度述職工作。同時,要制定好相應的獎勵機制,對於工作突出、成果顯著的人員應當以榮譽激勵或經濟獎勵等,可以會同教育部門聯合進行。最后,對於外聘科學副校長,要提供適當的經費補貼,特別是對於擔任偏遠地區、學校科學副校長的人員。

教育部門組織開展科學副校長培訓,通過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形式,促進科學副校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其綜合性履職能力。學校應當建立科學副校長工作檔案,詳細記錄各項工作開展情況,由科學副校長所在單位將評價結果納入考核。及時聽取學生的想法,做好科學教育評價。唯有如此,才能使這項好制度避免流於形式,真正在實際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武向榮,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評價與督導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