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在當前全球化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不僅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性機制,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面對國際科技創新領域競爭愈加激烈的態勢,如何構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新格局,成為國家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
深化教育改革:筑牢創新人才培養根基
教育是科技創新與人才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科技人才隊伍呈現年輕化、多元化、高學歷化的發展態勢,但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強調學歷認証,對創新能力的關注相對不足,加上課程體系相對滯后,市場需求與人才供給的匹配度還不盡如人意,公平教育、普惠教育與拔尖人才培養選拔尚未形成有機協同。這不僅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成長,也影響了科技研發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路徑。
一是優化課程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高校應進一步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優化專業設置,更新課程內容,加強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的前瞻性布局,鼓勵發展特色專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精准化,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提供定制化學習方案,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同時,大力促進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促進產學研協同,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探索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創新,完善聯合培養模式,建設實踐基地和創新實驗室,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使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對接。
三是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多元發展。構建全面、多元、科學的人才評價標准,注重將科研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貢獻、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納入考核范圍,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單一評價模式,通過強化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給予反饋,發掘不同特長和潛力的人才。
優化科研環境:厚植原始創新發展土壤
良好的科研環境是孕育創新型人才與顛覆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依然面臨諸多瓶頸,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不足,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這與缺乏持續穩定的原始創新能力密切相關。解決這些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引入科研經費市場化機制,完善學術信用體系。推進科研經費市場化改革,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科研活動,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減少低水平重復投入。提高科研項目管理各環節的透明度,構建學術信用體系,嚴厲打擊學術不端行為,防范科技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完善科研資金使用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多經費支配權,激發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創新動力。
二是夯實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平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之間的關系,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在研發總預算中的比重,為基礎研究創造良好的硬軟件環境,建設高水平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健全科學研究的勞動報酬機制,處理好短期績效和長遠目標的關系,支持科研人員開展長周期科研項目,營造寬鬆開放的環境,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三是平衡自主科技攻關與國際科技合作的關系。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與全球科技前沿,集中優勢科技資源,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大裝置、大數據、大模型”在科研中的中堅作用,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團隊。深化與國際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健全人才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是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教育和科技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目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出現“量增質缺”的結構性矛盾,基礎科研人才短缺,高精尖人才結構失衡,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尚不健全,戰略科學家數量匱乏,高端科技人才流失風險加劇。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合理流動機制,有助於形成更加靈活、高效、創新、務實的科技人才生態,推動教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增強職業發展保障。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推動勞動、知識、技術、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打破以學術頭銜和職稱等確定薪酬待遇與學術資源配置的傳統分配方式,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人才的激勵機制,堅持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同時,注重老一輩科研人才的經驗傳承,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防止重要核心領域出現人才斷層。
二是推動人才流動機制改革,優化人才配置。破除人才流動壁壘,支持科技人才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合理流動,提高人才資源利用效率。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到企業挂職鍛煉,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支持企業技術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平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人才分布,真正做到讓人才在科學“無人區”奮勇爭先,探索未知邊界﹔在技術“應用區”百舸爭流,踐行成果轉化﹔在試驗“發展區”先行先試,引領創新潮流。確保關鍵領域與核心技術的人才安全,為國家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引進環境,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等方式,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來我國工作。提升我國科技人才的全球競爭力,鼓勵我國科技人才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中國科技人才的風採。
總之,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的重要保障。面對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我們應堅定不移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科研創新環境,不斷健全人才發展機制,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