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清朗網絡科普生態
——科普法熱點解讀之四

深耕網絡科普多年,在各大社交媒體產出大量科普內容的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對網絡科普領域魚龍混雜的現象頗有體會。
新修訂的科普法從多方面對網絡科普信息管理規范進行完善。對此,陳征感到振奮:“科普法強調國家加強對科普信息發布和傳播的監測與評估,此次修訂為網絡科普打好了法治保障的地基。”
不過,在陳征看來,后續如何蓋起清朗網絡科普環境的高樓,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解謠言治理之憂
“抗病毒藥物瑪巴洛沙韋可以預防流感?草莓空心是打了膨大劑,食用對身體有害?1月的這些謠言別相信!”日前,一則科學領域的辟謠博文登上微博熱搜榜。
這條微博用圖文海報的形式,對上月傳播較廣的謠言進行了科學細致的辟謠,還列出了評審專家名單,証明辟謠內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在評論區有網友留言:“太需要這樣的好內容了!”
長期以來,不少偽科學和虛假錯誤信息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危害不可小覷。在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科普法組織的專題採訪中,科技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李昕介紹,近年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網絡科普的規范和管理,開展了“清朗·網絡科普生態專項治理行動”等工作,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的行為,取得明顯成效。
盡管如此,網絡科普良莠不齊的現象依然存在。陳征認為,這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中,人人都可以發言,往往不懂的人比懂的人多得多,也就導致存在問題的內容比客觀科學的內容也多得多。
與辟謠相比,管理虛假錯誤科普信息的源頭更加困難。“如果網絡平台要對科普內容進行全面管理,目前隻能通過人工審核的方式。但即使請專家來審核,個人的專業儲備也很難覆蓋所有與科學有關的領域。”陳征說,這樣一來,判斷網絡科普內容是否存在虛假信息、是否符合科普規范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對傳播范圍廣、社會危害大的虛假錯誤信息,科學技術或者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及時予以澄清和糾正﹔網絡服務提供者發現用戶傳播虛假錯誤信息的,應當立即採取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
陳征認為,在開展科普內容管理之前,必須要先制定明確的規則。而這個規則由誰來制定,誰掌握著一個科普賬號、一個科普產品的“生殺大權”,都需要經過嚴格論証。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介紹,目前,中國科協正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公眾信賴、運行高效的辟謠機制,通過網絡謠言線索征集、匹配專家對復雜謠言進行多方“會診”等方式,實現對公眾關注的熱點進行快速辟謠響應。特別是針對網上假醫生科普、直播賣藥等偽科普亂象問題,加強輿情監控和線索搜集,精准打擊網絡偽科普賬號。
促優質內容生長
2019年,短視頻平台抖音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協科普部等單位聯合發起了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DOU知計劃”。不到半年時間,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超過5.4萬人,累計發布超過1280萬條知識類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3萬億。也正是在這一次“流量扶持”下,陳征成了一名“抖音科普網紅”。
營造清朗網絡科普環境,不僅需要治理虛假內容,更需要鼓勵優質科普作品創作。
“通過豐富優質網絡科普內容,擠壓虛假、低質量科普信息傳播空間的思路是理想的,但現實中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環境,對優質科普內容傳播並不友好。”陳征告訴記者,對於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基於算法分發的平台而言,算法分發機制雖然可以通過平台扶持形成短期內的破圈分發,但其社交屬性較弱,用戶黏性較低,僅依靠平台流量傾斜,難以形成持續的傳播效應。
相比之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基於社交分發的平台,能夠與用戶形成緊密連接和雙向討論。但其缺點在於容易陷入“同溫層”,使得優質科普內容不出圈,成為科普作者之間的自娛自樂。
新修訂的科普法第二十五條提出,鼓勵組織和個人利用新興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
目前活躍在各大網絡平台的優質網絡科普創作者不在少數,也有很多優質的網絡科普作品。然而,如何將高質量的科普內容真正送達用戶?
陳征認為,客觀、科學、理性的科普內容,在傳播規律上天然存在劣勢。如果任其在“流量為王”的環境下自由生長,必然難以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因此,更具針對性的傳播方式,或將促進優質科普內容精准抵達更多受眾。
當前,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部署,按照渠道傳播規律推廣科普資源。顧雁峰介紹,中國科協依托“科普中國”官方渠道、共建渠道等,結合各類渠道屬性和用戶特點,對科普資源進行分類、分眾傳播。例如針對知識分子、大學生、青少年等群體聚集的知乎、微博、嗶哩嗶哩等平台,加強高端前沿科普資源傳播。(記者 沈 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