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開學復工焦慮多,心理隱憂如何破(健康驛站)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02月21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多地中小學開學,迎來春季新學期。圖為山東省棗庄市薛城區雙語實驗小學老師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王龍飛攝(新華社發)

經過一個長假,中小學和高校近日陸續開學,上班族已返崗復工。重回學習或工作軌道,許多人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如何更好適應開工、開學節奏?怎樣保持身心健康?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多位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兒童青少年

接納情緒,科學引導

春節假期結束,學生群體面臨開學適應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崔永華指出,假期與校園生活的節奏差異易導致學生出現“收心難”、焦慮、社交壓力等問題,建議家長和學校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通過適當運動、放鬆訓練等方式減壓和調整情緒。同時,提前調整作息時間,按照學校的作息安排,避免熬夜,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節奏。此外,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主動參與社交活動,都是緩解開學焦慮的有效方法。

近年來,一些醫院陸續開設“學習困難門診”“拒絕上學門診”等類似專科。到底什麼樣的“學習困難”需要到這類門診去就診?

“學習困難與厭學門診、拒學門診的開設體現了醫學界對兒童青少年成長困境的一個回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吳仁容介紹,通過“學習困難”或“拒絕上學”等通俗化的名稱,可以讓家長更積極和更有針對性地帶孩子就診。學習困難和厭學拒學門診整合了兒童精神科、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專業資源,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提供針對性的治療和干預。

吳仁容介紹,兒童青少年的學習困難和厭學拒學可能與發展性問題有關,也可能是精神心理問題。發展性問題,包括青春期情緒波動、短期學習動力不足導致的學習困難,很多時候可以通過優化家庭氛圍、改善學習環境等方式得到緩解,建議家長用輕鬆的對話代替催促、嘮叨、埋怨,營造寬鬆、包容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共同商定學習計劃,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同時要合理安排業余活動。

“還有一類是精神心理問題導致的,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或情緒障礙等引起的學習困難。”吳仁容提示,如果孩子在較長時期內表現為學習困難、曠課逃學,甚至因此休學的,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存在潛在的精神心理問題。

吳仁容強調,要理性看待孩子“學習困難”問題,既要警惕潛在的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應將兒童青少年的發展性問題過度醫學化。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該如何尋求幫助?崔永華介紹,學校心理咨詢室、校外專業心理咨詢機構以及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都是青少年可以尋求幫助的渠道。對於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幫助。同時,家庭和社會的情感支持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成年人

鬆弛精神,減少內耗

春節剛過,許多人仍沉浸在假期的氛圍中,一些人感到身心疲憊、提不起精神、出現睡眠障礙等問題。如何做好長假后的自我調節?

對此,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喬穎給出3個建議:調整作息,保証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盡可能保持在7—8個小時﹔注意飲食,節后給胃腸減壓,三餐定時進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並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同時加入運動,如快走、騎單車、跑步、跳操、跳繩等﹔合理安排工作計劃,根據任務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列清單,每完成一項工作就給予自己鼓勵和犒賞。

在情緒和壓力管理方面,喬穎建議,要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不要試圖控制情緒,而是去體驗它,通過問自己“我怎麼了?”“我為什麼要發火?”“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等問題,轉換思維模式﹔同時,做一些放鬆性訓練,如呼吸訓練,可以幫助緩解緊張情緒﹔最后,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比如繪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通過色彩、筆觸和線條來表達內在的情緒。

近來,網上有很多心理測評量表較為流行,如何理性看待測評結果?

喬穎介紹,網上的心理測評工具絕大部分是“自評”工具,如性格測評、焦慮抑郁情緒測評等,要理性對待,科學甄別。如果發現自己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傾向,應及時尋求專業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喬穎提醒,網上的心理測評量表存在一定局限性,通常隻有有限的提示語,缺乏科學性和個性化指導,被測者可能會誤解題目或者不能完全理解題目,導致測量結果不准確。此外,網上心理測評量表一般隻能從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維度進行片面化評估,參考價值有限。部分量表存在娛樂化、商業化傾向,並非採用科學方法制定。

針對當前社會上流行的心理健康相關熱詞,如“鬆弛感”“精神內耗”等,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黃薛冰表示,這些網絡熱詞的出現反映了全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體現出精神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她提醒,焦慮抑郁情緒有精神上的表現,如擔心、緊張、過度悲觀等,也有軀體上的表現,如沒有原因的心慌、胸悶、氣短、食欲差等,后者往往難以識別。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軀體不適症狀時,建議首先到醫院進行軀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后,可以考慮是否和精神因素有關,經過系統、針對性治療,大部分症狀可以消除。

老年人

情感鏈接,避免孤立

春節期間,子女、親友像燕子歸巢一樣從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邊﹔春節過后,他們又像燕子一樣紛紛從老人身邊飛走。喜慶、熱鬧、團圓、寬鬆的家庭氛圍驟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緒和心理上一時難以適應這種反差,容易出現了心情低落、情緒抑郁、疲憊無力、食欲不振、失眠、煩躁等症狀。

“人進入老年期以后,身體機能會逐漸減退,認知功能下降,心理適應能力減弱。另一方面,進入老年期以后,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家庭結構也會有一些改變,包括罹患各種軀體疾病等,都會導致老年群體容易出現悲傷、孤獨、失落、無價值感等,嚴重的會引發焦慮、抑郁、失眠等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張慶娥表示,對老年人的心理支持要綜合考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會需求,重在預防。

研究發現,許多慢性軀體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慢性軀體疾病患者罹患焦慮、抑郁的風險相比健康人顯著增加。反之,焦慮、抑郁、失眠同樣會影響慢性病預后。張慶娥建議,老年人要理解並接納自身衰老的過程,積極接受環境、社會角色的轉變。同時,也要關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做好個人健康管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對於子女和家屬來說,張慶娥建議,要關心關愛老年人,有意識地與老年人建立情感聯系。比如,定期電話、視頻,最好常常看望老人,增加見面的頻率和交流時間,讓他們感受到“被需要”。

此外,張慶娥還建議,老年朋友可以多參加社交活動,擴展社交圈,避免社交孤立,保持思維活躍度,增加自我認同感。比如,積極參與村委會、社區組織的健康科普講座、興趣小組、合唱團等。同時,可以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發揮自己的“余熱”。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