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朝花夕拾:

光陰裡的留學故事

魏禮慶
2025年02月20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國留學生和學習中文的英國學生聚會時留影。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中英師生在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門前合影。

  出國前,學生來北京集訓,在長城留影。

  出國前集訓

  1978年7月,第一批留英國家公派生一行25人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出國前集訓。集訓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聽講座、參觀,二是置裝。對我而言,這是第一次乘空調車,第一次入住豪華賓館。在北京,我留下了一張在長城的照片。

  我們去外地參觀的第一站是太原。走出太原火車站,兩輛中巴面包車已經等待在站台,帶隊的老師說,這是按照外賓禮遇來接待我們。坐上面包車,車外的酷暑炎熱與車內的涼爽形成反差,冷風緩緩吹著,十分愜意。當車子停在晉祠賓館主樓前,端庄高雅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房間大方闊氣,還有淋浴間和浴盆,浴盆裡放點水,人躺在裡面,感覺相當舒服。

  到了大同雲岡石窟,造型各異的成千上萬尊佛像令我眼界大開。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名窟,也是胡風胡韻最為濃郁的石窟。我在這裡見到了露齒佛,比較獨特,創意大膽,細細想來,是佛教雕塑開放的象征,也是北魏社會的縮影。我們到文水縣雲周西村瞻仰了劉胡蘭塑像,晚上在大寨的窯洞裡過夜,還挺涼快。走出窯洞,一排排梯田綠油油的,浸透著大寨人的汗水與希望。當時作為年輕人,身處人生的春天,對於我們,一切都是新鮮的,充滿活力的。

  那時我每月的工資是32元,我們去英國每月的生活補貼是10元人民幣(3.08英鎊),而國家給的出國置裝補貼為960元人民幣,對我們這些學子而言,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用培訓老師的話講,“50個農民養活一個留學生啊”!出國置裝補貼用於服裝定制,包括一件大衣、兩套西裝、兩套便裝、兩雙三接頭皮鞋、一個鴨舌帽和一個行李箱。顏色不多,基本是黑色、灰色、褐色、深藍等,用流行話講,屬於“all genders”。衣服鞋帽是量身定制的,我定制了一件大一點、長一點的呢子大衣,心想發胖了也能穿。拿到手后,稱了一下重量,竟是13斤重,穿在身上,能再裹進一個人來。結果到了英國,沒穿幾次,如今體重增加了30斤,穿上正合適。

  赴英之旅

  第一次登上飛機,激動之余感到不適。我感覺心一下子提到了半空,有些眩暈和耳鳴。我依著機窗,看著飛機穿越雲層,白雲繚繞,碧空如洗,心逐漸靜了下來。陸地越來越遠,逐漸模糊,我不知不覺淚水盈眶,再見了親朋好友,學成歸來相逢!

  空姐推著餐飲車微笑走來,問我們需要什麼。餐飲車裡的東西令人眼花繚亂,有牡丹牌香煙、白酒、紅酒和各種飲料,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回答,跟著旁邊同學要了一聽可樂,喝到嘴裡,說不出的味道。心想早知如此,不如要一杯白酒,空中醉上一回。

  當飛機降落在希斯羅機場,我油然而生對父母、家鄉和祖國的眷戀。第一次負岌英倫,離家那麼遙遠,也沒辦法報個平安。唯一的通信方式是靠外交信使帶來家書,那要等到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后。

  倫敦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緩緩流淌的泰晤士河積澱下歷史,河畔的大本鐘彰顯庄嚴古典的氣質。新生活開啟,我們如若一群搏擊雲天的鳥兒。留學三年,我第一年在伊林高等教育學院(現在是西倫敦大學),第二和第三年在杜倫大學。

  我愛看書,到了英國之后,一到周末,便起早到舊書店排隊買剛進的二手書。幾家舊書店的老板跟我熟了,經常幫我預留一些我喜歡的,也幫我挑書。有時我也會到跳蚤市場去淘書,那裡的書更便宜,還會撿漏。讀書人和賣書人心是相通的,那就是都喜歡書,甚至把書作為孩子來看待,它們的存在,讓生活變得豐盈。幾年下來,我買了幾大箱文學名著,回國時我專門申請乘坐國際列車,把它們運回國內。它們一直陪伴我左右,幫我度過了不少時光,帶來了精神食糧。

  到了倫敦之后,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理發。在倫敦理發是很貴的,我們零花錢不多,也不舍得把錢花在理發上。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男生的頭發越來越長,走在街頭,像一個個年輕的藝術家。我們中有位同學帶了把推子和剪子,但沒人會理發。來自上海的徐楓決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找來好友劉銘幫他理發。

  劉銘說:“要是不理想,可別埋怨啊!”

  “沒關系的,就拿我當試驗品吧。”

  他們倆來到衛生間,脫去外衣,劉銘找了張報紙圍在徐楓的脖子上,邊理邊聊天。劉銘理得很認真,前后左右,轉來轉去,一邊梳一邊剪。等差不多了,讓徐楓照照鏡子。一照一個勁兒搖頭,說“干脆給理個光頭吧”。從此徐楓戴上了帽子,他理發的故事迅疾傳了開來。

  留學生活中有許多高光時刻,我依然記得,在英國杜倫大學舉辦的世界各國餐飲文化比賽中,我們中國學生一舉奪魁,當時令全校師生刮目相看,自豪之情溢滿心頭。

  在學校,還有學習中文的英國學生,他們來我們住處,我為他們做中餐。當時准備了50人的飯菜,結果來了70多個人,我又臨時加涼拌菜解決燃眉之急。

  難忘每次中國外交信使抵達倫敦的時候,他們身上背著來自國內的信件,那是我們的情感所系。

  外交信使抵達倫敦,我們會派一名代表前去取信,回到學校后舉行隆重的分發儀式,有人熱淚盈眶,有人徹夜難眠,也有人高聲吶喊。我就曾舉著兒子的照片興奮道“我當爸爸了,我當爸爸了!”

  從1978年到2025年,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我們心生自豪,為民族復興獻出自己一份力。如今放眼全球,到處都有中國學子的身影和足跡。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三年留學生涯不過是小橋一座,但恰逢中國出國留學事業的一個新紀元。是日朝花夕拾,把當時的照片、日記整理,希望留作紀念,亦可啟迪后人。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