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鎖代表:在蒼山洱海間書寫“綠色答卷”

“保護洱海,不能讓農民利益受損,必須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24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的履職故事,如同一幅山水畫卷,在雲南大理的蒼山洱海間徐徐展開。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兩會提案到“洱海保衛戰”,他用科技與情懷,交出了一份“不負生態不負民”的履職答卷。
2024年,他帶領團隊繼續駐扎在洱海邊的古生村,將“科技小院”模式推向縱深。
這一年,張福鎖團隊在古生村的“洱海科技大會戰”成果斐然:通過精准施肥、綠色智能肥料和稻油輪作模式,實現水稻、煙草、蔬菜等作物增產10%—30%、節肥10%—35%、減排20%—50%,很好地帶動了流域農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綠色轉變﹔吸引200多名專家和研究生駐村,為村民開設“田間課堂”,推廣生態種植技術,帶動年輕人返鄉創業。
“科學家不能隻發論文,更要解決農民飯碗裡的問題!”這句話總被張福鎖挂在嘴邊,也成了“科技小院”的行動綱領。
2023年全國兩會上,張福鎖提交的《關於科技賦能小農戶均衡增產保供的建議》提出三大核心主張:推廣“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的科研模式,依托“科技小院”定向解決農民痛點﹔發展“技術托管”“因產定制”等新型服務,讓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將基層農技推廣納入政府考核,構建“科技小院+農技體系”的網格化服務平台。
這份提案迅速得到廣泛關注。2024年,全國“科技小院”數量突破1800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古生村,他推動“科技小院”升級為綜合服務平台,整合農業科研、政策宣講、市場對接等功能,讓農民“種得好”更“賣得俏”。張福鎖笑稱:“現在我的學生畢業前必須‘駐村實習’,論文答辯都得帶著稻穗來!”
每年兩會結束后,張福鎖都會在古生村油菜田邊開起“地頭宣講會”,解讀最新政策,鼓勵村民“既要種生態米,也要吃電商飯”。
張福鎖發現,村民用舌頭嘗肥料辨別真偽,便以此為契機,設計“趣味實驗”教村民科學測肥,將晦澀的化學知識轉化為田間實操。
在他看來,鄉村振興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人心工程”。2024年,張福鎖發起“新農人培育計劃”,邀請農民參與科研選題,“你們頭疼的問題,就是我們的課題!”在古生村,村民提出的“軟香米賣不出價”難題,被他轉化為品牌打造項目。團隊聯合電商平台,為“洱海軟香米”設計文創包裝,推動價格翻倍,還引來游客體驗“插秧研學游”。
全年駐村200多天,足跡遍布30個村庄,培訓農民超5000人次﹔吸引20家科研單位、50家企業參與,帶動周邊5萬農戶轉型生態種植﹔學生駐村期間發表10篇論文、1部專著,用科研成果反哺實踐,實現“論文值千金,田裡能生金”……回望2024年,張福鎖的履職之路充滿“泥土的芬芳”。他在蒼山洱海間証明:人大代表的使命,不僅是傳遞民意,更是用科技之光照亮鄉村振興的路徑。正如他所說:“科學家要甘做‘田裡的守望者’,而人大代表,就是要把田裡的故事,變成國家的政策,再把政策種回田裡,讓老百姓受益。”(記者 馬愛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