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用優勢學科造就更多“未來科學家”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元英進指導學生做實驗。受訪單位供圖
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3+1+4”本博貫通超常規培養方案正式實施,進一步加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進程。
化工學院是天津大學的一張“王牌”。這裡走出了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化學工程學家丁緒淮、中國科學院院士余國琮、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等著名科學家。作為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雙一流”建設學科,天津大學化工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屢獲佳績,多次排名第一或A+,連續6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汪懷遠說:“值此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百年華誕之際,化工學院將繼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國家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如何面向未來培育科學家與工程師,是新時代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為了培養應對未來化工、材料、生物等行業挑戰的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化工學院成立了新工科領軍班,在每屆新生中的招生人數不到50人。每逢新學期伊始,化工學院副院長韓優便向大一新生廣發“英雄帖”:“如果你有志成為國家化工行業的領軍科技人才,領軍班歡迎你”。
領軍班的核心在於模塊化的創新課程、“隱藏”的精品課程和本研貫通的培養方式。領軍班的培養方案打破了傳統專業的壁壘,強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同時,學院還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為領軍班授課,擴寬學生的全球視野,提升他們的學術認知。
“領軍班為培養面向未來的科學家按下‘快進鍵’。此外,我們還成立了卓越工程師班,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培育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韓優介紹,化工學院還組建了卓越工程師班,校企聯合的授課與培養模式是該班一大亮點。
同時,學院深入調研了相關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確保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緊密相連。學院邀請龍頭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將最新的行業技術、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融入課程,使課程內容更具實用性和前瞻性。
“接地氣”“有真本事”“能解決行業復雜問題”是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工程博士的特點。談及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學院副院長劉國柱表示:“我們注重通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培養化工人才。”學院圍繞科技前沿探索、重大項目攻關、關鍵技術突破等重大需求,發揮研究生教育對重大項目、產業鏈條、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如今,學院正在積極推進工程碩博士改革,助力學科與產業雙向奔赴。
培育前沿科技成果
“新科技以其前瞻性和顛覆性為人類生活和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范曉彬說,“學院深刻意識到科技對國計民生的推動作用,致力於培育前沿科技成果,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
每當有年輕的教工入職,范曉彬總喜歡帶他們參觀正在建設中的“院史館”,向他們講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歷史:侯德榜用“紅三角”純鹼打破西方列強壟斷﹔余國琮研發了我國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產技術,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王靜康研發了青霉素制備新技術,讓“救命藥”不再被國外壟斷。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中,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繼續奮勇爭先。
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化工品之一,對全球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團隊在化工學院教授鞏金龍的帶領下,歷時5年研發出氧化鈦—鎳復合催化劑。這種新型催化劑性能優於國際同類產品,同時實現了催化劑制備和使用的無毒化、低能耗。團隊青年教師陳賽說:“我們將持續深耕丙烷脫氫技術領域,推動化工行業向更環保、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此外,天津大學設立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等,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跑者。學校依托化工學院在國內最早建立了合成生物學本科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率先編寫了合成生物學本科教材《合成生物學導論》。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元英進表示:“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了大量高端人才,積蓄了創造未來的力量。”
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做研究要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汪懷遠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作為石油化工領域的專家,汪懷遠2017年來到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任職。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加大我國在深地深海裝備材料與壽命保障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力度。他帶領團隊,針對國家能源資源的存儲與輸送、裝備管道的防護與長壽命保障等重大需求,研發出了綠色低碳的涂層材料。這種材料能夠提升極端環境下能源開採裝備的壽命和安全性,並已在國內各大油田和電網中示范應用。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幾公裡外,化工學院教授陳剛創辦的凱爾測控公司,像一顆環繞學校的“衛星”。陳剛回憶創辦公司的初衷:“我們發現國內高端力學檢測儀器高度依賴進口。這些儀器功能單一、售后效率低、價格高昂,嚴重阻礙了我國材料和力學科技發展。”通過十余年努力,陳剛帶領團隊研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如今他們的成果已經應用於國內外15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業,顯著增強了我國相關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馬新賓帶領科研團隊,與山東企業合作,研發出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年產5萬噸甲酸鈣生產裝置,並已正式投產。
化工學院教授張敏華及其團隊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醋酸乙烯成套生產技術,實現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化工學院教授姜忠義在國際上率先將仿生與生物啟發理念引入膜技術研究領域,創建了膜制備新方法,並應用於水處理、碳捕集、清潔能源等領域……
“近百年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師生們為國內外化工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面向未來,我們會繼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持續引領學科發展,全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汪懷遠表示。(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焦德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