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王娟玲代表:

打造“山旱區農機創新特區”

2025年02月19日08:2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山旱區農機創新特區”

春意漸濃,這幾天在山西省晉中市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有機旱作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科研人員已開始著手安排布置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

面對去年持續干旱給農業帶來的影響,以及目前已出現的旱象,全國人大代表、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娟玲時刻提醒著團隊成員,今年必須密切關注長期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應對干旱的准備。

2月18日,當科技日報記者見到王娟玲時,她正與團隊成員在示范基地及周邊村鎮開展生產調研。遇到前來咨詢農業問題的老鄉,王娟玲及團隊的科研人員耐心地一一作答。

晉中市榆次區李坊村村民韓明堂感激地說:“去年的干旱讓我們特別著急,多虧了你們的探墒播種技術,才讓玉米出苗率達到九成。今年心裡有底不慌了!”

韓明堂提到的技術,是由王娟玲帶領的山西有機旱作農業創新團隊研發的“旱地玉米探墒播種抗旱保苗藝機一體化技術”。該技術是針對山西等地干旱少雨的氣候特點,經過多年研發形成的重要成果。該技術利用探墒裝置將種子精准地播種到適墒土層,確保種子能發芽生長,尤其在中度、重度干旱年份可以實現無須等雨適時播種,展現出極高的實用價值。

山西山多丘陵多、氣候多樣化,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大省。如何立足這一省情,走好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王娟玲認為,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24年3月,她帶著一份“支持山西建設省部共建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參加了全國兩會,得到了重視和支持。

目前,她正帶領團隊為申建全國重點實驗室而整日奔波,希望在山西為中西部、為有機旱作農業搭建一個可以穩定支持、持續發力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多年,王娟玲始終關注著“三農”問題。2008年,她在全國率先提出將農業技術與機械作業相結合的“藝機一體化”生產模式,並建立起了有山旱區區域特色的“藝機一體化”技術體系,得到業界的認可和肯定。

“目前,我國農機裝備仍以平原農機為主。在以山西為代表的廣大旱農地區,機械化率還較低,影響制約著農業的發展。”王娟玲舉例,山西省靈石縣和祁縣都曾嘗試使用聯合收割機進行坡地作業,但由於機型過大,作業中無法順利進地,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

“丘陵山區耕地佔全國耕地面積約30%,貢獻了全國近五成雜糧、六成水果、八成土豆、九成茶葉。但由於地形復雜、地塊分散,比全國農機化整體水平低約20%,農業綜合生產成本比平原高30%以上。”王娟玲說,高成本低效益的生產方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了農民增收,甚至導致了撂荒現象。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的適應性、智能化水平顯著落后。而在日本、意大利等山地國家,目前已普及輕量化、模塊化農機。“盡管我國甘肅等個別省份試點推廣了小型山地拖拉機,但整體覆蓋率不足。”王娟玲說。

對此,在今年全國兩會,王娟玲建議構建中國特色農機創新體系的兩條路徑:一是加速傳統技術的升級與定向研發,二是推動智能農機的跨越式發展。

“山西南北橫跨6個緯度,地形復雜,生態類型、作物類型繁多,代表性強。既是幾十年旱作農業的典型樣板,又積累了十幾年‘藝機一體化’的技術優勢,還是新時期有機旱作農業的先行省份。”王娟玲建議,將山西列為“山旱區農機創新特區”,通過提升完善調墒抗旱播種、綠色覆蓋保墒、資源循環高效、輪作消障改土等藝機一體化技術,加速中小型農機裝備研發,建立北方山旱區多類型機械化示范應用場景,在全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記者 韓 榮)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