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創新設計學習空間 豐富學生成長環境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中小學創新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如何讓校園空間更加注重“生長性”,真正成為賦能終身學習的“孵化器”?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嘗試通過“新校園計劃”和新建學校的實踐,利用教學空間的創新設計,給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與成長環境。
變單一為多元 激發學習興趣
“新教室不僅採光好,又大又明亮,每個班級還都擁有一個可供布置的小空間,同學們正商量著是把它作為‘圖書角’還是人工智能的‘體驗角’。”深圳市福田區筆架山中學初三學生秦瑜向記者展示著教室的與眾不同,語氣裡滿是期待。
筆架山中學位於深圳城市主干道泥崗西路旁,緊鄰立交橋和不少超高層建筑。如何在空間高度壓縮的條件下建設一所具有高品質空間的學校?“大房間”是巧思之一。
“我們的教室從9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教室內30%的面積處理成柔性形態,希望它能適應未來的各種使用場景。”筆架山中學副校長吳鵬告訴記者,“孩子們可以自行設計這些柔性空間,激發學習興趣。”
如今在深圳新建的學校中,不少正在打破傳統課堂的單調性,通過靈活的空間布局,例如可移動桌椅、模塊化教室,以及創客空間等能夠支持跨學科項目學習的多功能空間,營造靈活、互動、趣味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現空間從“單一學科”到“跨學科融合”的轉變。
變標准為個性 打造文化特色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明德高級中學正式投入使用。初入這所高中,舒適的教學空間與多元的學習場景讓人耳目一新。
“由於學校整體狹長,用地受限制,我們順應了原始地形,建設了錯落有致的下沉院落平台,沿著階梯往下,體育館、游泳館、餐廳等空間一應俱全。”該校校務處主任王玉東指著另一側科學館、圖書館、藝術館的樓頂說,“網球場和羽毛球場設置在樓頂,確保了學生們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沿著下沉院落平台這條中軸線,教學樓和科學館、圖書館、藝術館、多功能廳分別位列兩側,與傳統學校以教學樓為主的標准化建設不同,這所中學的功能設施佔比很大。王玉東表示:“這與我們的校園文化特色密切結合。利用這些設施,學校將更好地實施‘創新季、人文季、體育季、藝術季’等頗具特色的活動課程,鼓勵學生盡情展示青春活力和個性才華,營造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
目前,像這樣的校園在深圳並非個案,例如福田中學打造空中社交圈,創造聯系豐富的空中街道、植物茂密的峽谷架空層﹔新沙小學設置互動景觀裝置,打造多功能走廊。這些學習空間的設計和建設更加注重考慮學生的行為需求。
變封閉為開放 關注身心健康
“教室需要打開,校園更需要打開,改變與城市隔絕的狀態。”新沙小學項目設計師謝菁說,“設計應該更溫和地貼合生活。”
作為一所坐落於高密度城區的小學,如何打開空間,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和綠樹花草?新沙小學創新打造了一座“疊園”,通過營造出豎向疊加,且能接觸自然的平層活動空間,服務學生的課間活動。
改造后的學校二層有較大的架空層,直接連接運動操場,為低年級學生提供足夠的戲耍空間﹔學校三層結合了圖書館與寬大連廊,成為組織活動的首選場地﹔四層通過在興趣教室之間設置多個活動庭園,以適應高年級同學活動及興趣學習的多樣化﹔而南翼六層專業教室直接對應北翼的屋頂農場,設有植物園地、戶外教室、立體花架廊及農園小屋等,可供全校師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像這樣打開邊界,通過自然採光、綠色植物、運動空間等設計,營造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緩解學生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學校在深圳還有不少。在校園建設立項研究和設計前期規劃階段,學校圖書館和報告廳被定義為新一代“社區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大講堂”,中小學與周邊社區的人文聯系不斷加強,真正實現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教聯體”。
(記者 黨文婷 嚴聖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