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實現鎳氧化物常壓高溫超導

由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於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線上發表研究成果,在常壓環境下實現了鎳氧化物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超導起始轉變溫度突破40開爾文(K),相當於零下233攝氏度,觀測到零電阻和抗磁性的雙重特征。這一發現使鎳基材料成為繼銅基、鐵基之后,第三類在常壓下突破40K“麥克米蘭極限”的高溫超導材料體系,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題提供了全新突破口。
“超導好比電力高速公路上的‘零能耗跑車’,電流通過時完全沒有損耗,被廣泛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前景。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為40K,也就是‘麥克米蘭極限’。”團隊負責人陳卓昱表示,此前,銅基和鐵基兩類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但高溫超導機理復雜,如何擺脫高壓限制、實現常壓高溫超導,近年來成為全球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目標。
針對這一挑戰,3年來,由薛其坤院士與陳卓昱率領的研究團隊持續攻關,自主研發了“強氧化原子逐層外延”技術。“我們將這項技術應用於鎳基超導材料的開發之中:在原子級平滑的基片之上,精確排列鎳、氧等原子,構建出厚度僅幾納米的超薄膜。在極強的氧化環境下,通過界面工程,實現了‘原子鉚釘術’,固定住了原本需要極高壓環境下才能穩定存在的原子結構。”陳卓昱說,我們試驗了1000多片樣品,最后成功地獲得了常壓下的超導電性。通過精密的電磁輸運測量,觀測到了零電阻與抗磁性,確認了高溫超導電性的存在。此次突破也表明,通過界面工程優化材料設計,有望在更高的溫度,例如液氮溫區實現鎳基超導。
研究中,團隊全部採用國產儀器,發展了獨特的強氧化能力薄膜生長技術,成功獲得了晶體質量更高的薄膜材料,不僅實現了科學上的突破性發現,更為我國在超導乃至量子材料領域的長期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研究已引發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鎳基、銅基與鐵基三類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相異,通過三者的對比研究,可以深入理解高溫超導電子配對的核心機制,為破解高溫超導機理這一世紀科學難題提供關鍵鑰匙。超導機理的突破不僅將深化人類對量子物質行為的理解,更將為能源、信息、醫療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奠定科學基石,有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科技創新發展。(記者黨文婷、嚴聖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