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聯合創制輔酶Q10水稻新種質

輔酶Q10與人體健康,尤其是心臟健康息息相關,它是線粒體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體,也是脂溶性抗氧化劑。人體自身可以合成輔酶Q10,但20歲以后含量逐漸減低,服用他汀類藥物還會影響輔酶Q10的合成。那麼,能否創制輔酶Q10作物,提高植物食品中輔酶Q10的含量,為人們提供一種性價比高且環境友好的營養強化新方法?
2月14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辰山科學研究中心陳曉亞院士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等的合作研究成果。
該研究通過系統分析輔酶Q在陸生植物中的演化軌跡及關鍵酶自然變異,解析了植物輔酶Q側鏈長度控制的分子機制,利用引導編輯技術,精准改變水稻基因組Coq1酶的5個氨基酸,創制了合成輔酶Q10的水稻新種質。
陳曉亞院士介紹,不同物種合成的輔酶Q側鏈長度不同,輔酶Q10的側鏈由10個異戊二烯單元(C50)組成,而水稻等谷物以及一些蔬菜和水果主要合成輔酶Q9,側鏈含有9個異戊二烯單元(C45)。為什麼不同物種合成的輔酶Q側鏈長度不同,其分子機制一直不明。得益於上海辰山植物園豐富的植物資源,團隊採集了包括苔蘚、石鬆、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內的共67個科134種植物樣品。通過檢測各物種輔酶Q類型及系統分布特征,發現輔酶Q10是被子植物的祖先性狀,多數植物仍然合成輔酶Q10,而禾本科、菊科和葫蘆科植物等主要合成輔酶Q9。
結合對1000多種陸生植物輔酶Q側鏈合成酶Coq1氨基酸序列的進化分析和機器學習,團隊最終確定了決定鏈長的5個氨基酸位點。通過精准編輯,創制了主要合成輔酶Q10的水稻,其葉片和籽粒中輔酶Q10佔總輔酶Q的75%,籽粒中輔酶Q10達5μg/g,且對水稻產量沒有影響。
基因編輯已成為一種高效安全的先進作物改良技術,編輯的植物不含外源基因、遺傳穩定。Q10水稻的研制成功,將大大豐富輔酶Q10的食物來源,也為大數據和AI輔助育種提供了一個范例。
據了解,輔酶Q10小麥編輯也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還在嘗試創制富含輔酶Q10的蔬菜,已對人們食用較多的生菜展開相關工作。
這一研究突破也是院地合作結出的果實。在上海市政府的統籌規劃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建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辰山科學研究中心,中心自2010年10月挂牌以來,積極扶持培養科研力量,持續聚焦植物資源的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記者顏維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