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走進實踐“大課堂”,讀懂發展“教科書”

——各地學校將新時代偉大實踐融入思政教育

2024年05月28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進實踐“大課堂”,讀懂發展“教科書”

這是一堂“礦山裡的思政課”。

4月27日,內蒙古准格爾旗准能集團黑岱溝煤礦露天印象展覽館迎來了一批年輕的面孔。主採設備模型、3D裸眼折幕影院、全息投影等多種現代化手段“輪番上陣”,向來訪者們展示著這座露天大礦的發展歷史、開採工藝、生產經營與復墾綠化狀況。

“原來,露天煤礦不再煤灰滿天飛,而是如此先進、專業與清潔!”准格爾旗第九中學一位學生在日記中感嘆,“工業文明和紅色文化的交融在腦海裡烙印,思政課原來可以這樣生動又深刻!”

“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的新要求。新時代思政課,應如何更好引導學生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將貫徹科學發展理念、助推新質生產力形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偉大實踐有機融入“大思政”內容中,從而化作青年學生的成長養料?

再不是“老面孔”

——千行百業賦能思政課“新講法”

“重大科技工程,往往都是投資規模大、研制周期長、面臨風險高的復雜系統工程,一時難以看到效益和回報。比方說,大飛機。中國為什麼要研制大飛機?”3月底,在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思政大講堂”裡,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慶橋教授向學生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從“運10”研制的戛然而止到與麥道公司合作的無疾而終,從21世紀之初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到中國商飛的應運而生,從ARJ21成功投入運營到C919驚艷首飛……數據、案例、理論融會貫通,黃慶橋娓娓道來,“大型客機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國家科技進步,還能帶動大批相關產業持續發展。重大的科技工程決策關乎國運!”

今天的學校思政課堂越來越開放,講台上不再只是本校思政教師的“老面孔”,各個學科的老師踴躍加入,外校專家、駐村干部、白衣天使、企業工程師等相繼“登台”,千行百業賦能下,思政課有了新角度、新講法。

“讓故事中的人物講故事,講講他們如何在不懈奮斗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榮方的追求。她把黨的二十大代表、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聯鎖數據室主任鄭小燕請到了課堂中來。鄭小燕每天凌晨四點就要出發做高鐵維護工作,她用朴實無華的語言告訴同學們,“你摸不准火車的脾氣,火車憑什麼給你數據?”

聽到這裡,周榮方很受觸動,“這些道理我們老師講和故事中的人物講效果是不一樣的。如何實現自我價值?什麼叫懷抱理想又腳踏實地?怎樣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同學們都聽懂了。”

“今后要繼續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系統開發,讓大國工匠、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們以翔實的數據、真實的感悟、一線的案例,講深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歷史性跨越,講活新時代從‘追逐者’到‘領跑者’的中國奇跡,講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爾葭如此期許。

換了個“新教室”

——深入現場讓理論“有溫度”

“你們看,這是擺育秧盤的自動化流水線,這是機拋秧機,這是機插秧器。”4月18日,在湖南常德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育秧工廠,常德市第二中學38名學生正在聆聽該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粟紹軍的生動講解。

“從傳統育秧向集中化育秧轉變,60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能夠滿足3000多畝大田的栽插需求,村民們隻需將自己的耕種計劃上報,育秧工廠便會統一育秧,這不僅降低了農民的育苗成本,還提高了育秧的效率和質量。”學生們一邊聽粟紹軍講,一邊興趣盎然地體驗機拋苗從大棚運到農田並播種的過程,“科技興農”成為帶著泥土氣息的生動實踐。

隨著思政課堂越變越大,天南海北的青年學子們走進了火熱的生活中、走進了真實的現場裡。一次次行走,走出了真知,更讓理論變得愈發“有溫度”。

“無論是郎園PARK裡展廳式的詩詞幕牆、陶瓷文創、古畫新創,還是模式口大街將文化融入日常、打造極具生活氣息的文化商業街,都是回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生活,迸發嶄新活力的有益嘗試。”半天的行走,讓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稅君豪有感而發。5月6日,該校黨委學生工作部組織開展“產業轉型繪宏圖,京西古韻譜華章”——北師大學子“行走的思政課”石景山行,通過實地參觀和講解員的生動講解,同學們深入了解石景山區基於老舊街區轉型升級的文旅融合模式,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活力。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課不能孤立於專業之外,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更強動力。”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何建宇介紹,清華將“思政實踐”課程作為思政教育與強國建設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今夏,230個支隊將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分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建設四個板塊16個主題,在帶隊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理論講座、實踐調研、小班輔導、報告總結等環節,在行走中悟透‘有字之書’、融通‘無字之書’。”

打造“總書記的新疆足跡”“總書記關心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總書記的青年歲月”“總書記的著作”系列微課﹔將烏魯木齊市“六館一心”、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等紅色基地作為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疆足跡實地調研、社會實踐,建設“行走的思政課”……新疆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蘇比努爾·阿裡木的課堂,將黨的重大決策部署、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行走的思政課’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間,更好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副校長、思政課教師陳明青分析,“如講好‘新質生產力’,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可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相關企業或產業園區,讓學生親身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場景,了解產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和技術趨勢﹔可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案例,讓學生了解新質生產力的高效化、綠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續化特征,以及這些產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導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

由“聽人講”到“自己講”

——讓學生“小我”融入時代“大我”

重慶被譽為“橋都”,朝天門大橋、千厮門大橋、白居寺大橋等吸引全國游客前來打卡,它們穩固屹立背后有什麼“密碼”?抗戰時期,為了保証兵器的供應,漢陽兵工廠西遷至重慶,工人們靠著人力和滾木將5.68萬噸重型器材成功遷移,“滾木運輸”是如何做到的?近日,重慶市北碚區復興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們來到市工業博物館,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體驗搭木頭橋梁模型,用原木、繩子運箱子,體驗工業內涵的同時,更深地領悟工匠精神。

“提到科技創新,就得說說啟東制造的大國重器。瞧!這是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研發、亞洲最大的自航式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它有著‘銅頭鐵壁大長腿’,原來填充25萬平方米的人工島要花30年,它隻用兩周就可以完成,這標志著我國疏浚裝備研發建造已領先世界!”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學生蔡佳妤這天的身份是啟東市城市展覽館的一名“紅領巾講解員”。一天講解下來,她深有感觸:“科技創新太重要了!我們青少年要努力學習,胸懷理想,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用科技創新的光芒點亮祖國山河的更多角落。”

越來越多的思政課堂,推動著學子們由“聽人講”到“自己講”,由“看人做”到“上手試”。深度參與式的“大思政”教育實現了學生從“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轉變,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在四川省教育廳宣傳思想與統戰工作處處長李大鵬看來,“青年青語”的朋輩教育引導作用正在彰顯:“西南交通大學有一個大思政項目:做川藏鐵路的口述史。課題組老師每年帶領學生到川藏線沿線的深山峽谷中,去行走,去採訪、去體會。同建設方、當地民眾深度對話后,一篇篇文字激揚出的是建設交通強國的理想。西南民族大學有學生每年到民族地區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回來以后還給同學們講,給師弟師妹們講,效果很好。學生們感慨:‘聽別人講十遍不如自己講一遍!’”

“今后思政課應當引導學生‘在大我中實現小我’,在突出‘宏大敘事’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發展訴求和心態變化,把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高質量發展作為課程重點,打通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職業規劃,增強學生學習新質生產力、積極適應行業發展和國家建設需求的思想自覺和行為主動。”張爾葭建議。

(記者 周世祥 鄧暉 姚曉丹)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