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說點‘心理’話”系列文章之四

擺脫手機成癮 保持生活平衡

2024年05月20日09:1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在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人民網推出“說點‘心理’話”學生心理健康系列科普文章,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執筆,共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難題,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養育觀念,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宇軒(化名)正在學習,有些題不會做,想先休息一下,刷一會兒短視頻,放鬆一下。結果,刷著刷著,天都要亮了。第二天疲憊不堪,上課犯困,啥也沒學會。於是宇軒發誓要戒掉手機。但是一旦手機在手,就像中了“魔咒”一樣,陷入“沮喪——刷手機——更沮喪——繼續刷——繼續沮喪”的惡性循環,最后給自己貼上“無能為力”的標簽。

當手機中碎片化、娛樂性、缺乏邏輯性的信息無孔不入地侵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使我們越來越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越來越差,越來越難以入眠,進而變得越來越焦慮和自我懷疑。

生活在信息技術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必備工具。那麼要怎麼做,既能讓手機為我們有效地服務,又不會淪為“手機控”呢?

一、手機成癮是不是“癮”?

“手機成癮”用於描述對手機使用的過度依賴和沉迷,通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癮”。在醫學上,“癮”通常指對某種物質或行為產生的生理上的依賴,比如對藥物、酒精或賭博等的癮。手機成癮則更多地涉及到心理依賴和行為習慣,而不是生理上的依賴。

盡管手機成癮不同於嚴重的藥物或物質成癮,但過度依賴和沉迷於手機使用的現象,長時間使用手機,無法控制地頻繁檢查手機、瀏覽社交媒體、玩游戲或其他應用程序。仍然可能對個人的生活、健康和社交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沉迷於手機使用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變差、社交隔離、睡眠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仍然需要認真對待和加以控制。

二、手機成癮的原因

生理原因:追逐快樂是人的本能。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快樂激素”。叮咚,APP悅耳的提示聲一響,便觸發我們刷短視頻的行動。當我們刷到搞笑短視頻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到愉悅。愉悅之后,我們常常產生渴望。多巴胺也能激勵我們進行尋求渴望看下一個短視頻,產生繼續刷視頻的行為。而此時短視頻軟件也會利用算法,精確推送符合用戶喜好的視頻,進一步激活多巴胺分泌。這樣我們就被短視頻成功俘獲,難以自拔。如果反復接受這樣的行為,獲得的愉悅程度慢慢下降,愉悅持續的時間慢慢縮短,心理學家稱之為“習慣化”。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短視頻時,愉悅程度很高。但是不斷地重復看類似的短視頻時,愉悅程度和持續時間都下降了,我們渴求看到更多的短視頻。

心理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愛,或者在現實世界滿足不了自己的願望,有可能通過手機網絡世界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個孩子在考試中遭遇挫折,自尊心受損,有可能通過在網絡游戲中贏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對自我價值的需求。另外,如果孩子在學習中或生活中面臨很大的壓力,也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壓力,逃避外在世界,暫時緩解焦慮和壓力。

三、生活的平衡:手機成癮的預防

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孩子,隻需要給一部手機”。事實上,智能手機並不是人們想象的“洪水猛獸”,隻要使用恰當,其實是可以駕馭的。

滿足需求:孩子沉迷於手機只是一個表象,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后,可能有孩子沒有被滿足的心理需求。父母工作忙,對孩子關注度不夠,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可能在手機裡尋找替代。這時,父母需要與孩子良好溝通,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多做親子游戲,多帶孩子走進現實世界,如逛公園、跑步、跳繩、打羽毛球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學習或者人際關系上面臨比較大的壓力,自己難以應付時,也可能導致孩子通過刷手機來暫時緩解壓力和釋放焦慮。如果父母了解了這方面的原因,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持,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壓力,也能緩解沉迷於手機的問題。

責任賦予:假如孩子已經是高中生,有一定的自控力,他們向父母提出要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這時候應該答應孩子嗎?父母也許可以答應。但是這種答應是有前提的,提前與孩子商定好使用手機規則,如使用的時間和頻次,明確告知過度使用的后果等。要避免多次在同一時間地點重復使用,避免形成手機使用的習慣。允許孩子擁有更多自主權,但也要明確過度使用的后果,並讓他們承擔一定的責任。

目標導向: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對於辨別力還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引導,不斷明確使用手機的目的。使用手機之前,最好在紙上寫下要完成的任務,任務處理完后,立馬放下手機繼續學習。也可以盡量引導孩子利用手機完成學術研究、拓展課外知識和個人興趣發展。

物理隔離:對於成癮者來說,環境和線索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學習時,家裡的手機不時發出叮咚的聲音,這為孩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所以,如果孩子對手機有嚴重的依賴,應該盡可能對手機進行物理隔離。比如,設置一個專門的手機放置區域,一旦手機進了這個區域,父母和孩子都不能看。另外,睡覺前一小時也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設立手機不能帶進臥室的規矩。同時,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做好手機使用與管理的榜樣,盡量在孩子面前少刷手機。對手機的物理隔離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心理干預:針對那些表現出嚴重手機依賴症狀的個體,應積極倡導及早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支持與幫助。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科學的心理評估工具識別出個體的具體問題所在,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動機、行為模式以及可能的情緒困擾,然后針對性地制定一套全面的心理干預方案。(陝西師范大學羅揚眉,渭南師范學院劉原、齊懷遠)

【相關閱讀】

“說點‘心理’話”系列文章之一: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孩子卻不快樂? 

“說點‘心理’話”系列文章之二:從“雞飛狗跳”到“母慈子孝”的破局之道

“說點‘心理’話”系列文章之三: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 不必如此自責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