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留美海歸翁彥俊:

以“數”為媒“聽”瓷聲

王 威
2024年04月24日09: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翁彥俊(前排左一)與同事在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翁彥俊在工作中。

  世界各大博物館珍藏的傳世古瓷,許多生產於景德鎮御窯廠及其周邊古代窯場。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家用瓷生產場所,景德鎮御窯廠的制瓷技藝在中國制瓷史上極富代表性。如今,留美回國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希望能通過數字技術,讓制瓷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更好融入時代和生活。

  

  解讀瓷片“密碼”

  2000年,翁彥俊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攻讀金融方向的管理學博士。完成碩士階段課程后,他提前畢業,並在芝加哥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了3年。彼時,家鄉景德鎮有一個投資項目吸引了他,翁彥俊動了與朋友和同學一起回國創業的心思。

  回到因瓷而生、因瓷而興的景德鎮后,一直痴迷歷史的翁彥俊對陶瓷考古萌生了濃厚興趣,備考兩年后,他得以前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攻讀考古學博士。“第一次接觸考古,是2011年參與密歇根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調研的時候,當時那裡有一批菲律賓群島出土的中國瓷器。”此后,翁彥俊對考古的興趣愈發濃厚,2017年,他又繼續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博士后訪問學者。

  回國后,翁彥俊一直從事文博相關工作,擔任了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落馬橋窯址等考古隊領隊或執行領隊以及御窯文化策展人,他還在國內外不少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出版專著和譯著。

  入職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后,翁彥俊開啟了他願“擇一業終一生”的事業。留學經歷讓他接觸到國際化的學術氛圍,大學時的理工科訓練讓他對前沿技術較為敏感,經濟學背景幫助他更好了解市場和產業發展。正是這些多元化背景,讓翁彥俊在面對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傳承和創新時,既能夠宏觀把握大局,又能在細節上深入挖掘。

  20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從御窯廠、落馬橋、湖田窯、南窯、南市街等當地瓷業遺址裡,發掘出土大量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古窯業標本和豐富的文化遺存。為了讓這些深埋於地底的文物碎片“活”起來,2022年,翁彥俊帶領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多家國內頂尖院校、機構,創立世界首個“古陶瓷基因庫”,集資料存儲、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復、成果展示於一體。

  “傳世品擁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但受限太多。但是,當一塊碎瓷片放到研究人員手裡,可以從表面觀測紋飾、拼接還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燒成溫度等,至少能解析出上百條信息。”翁彥俊說,古瓷片的價值並不遜於同時期的傳世品。

  “基因庫不僅研究器物本身,而是透過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變遷,進而推演還原出制瓷巔峰時代的真實面貌。”翁彥俊表示,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儀器設備,一片古瓷片至少能解析考古、胎料、釉料、成型等上百條信息。通過數字技術,還可以構建起可用於陳列展示、文物保護及3D打印的精細化模型,為陶瓷歷史文化研究、古代工藝復原及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博物館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奠定基礎。

  “過去一年,我去了中東、歐洲的一些國家參加博覽會、學術交流等,洽談未來展覽和學術合作。法國吉美博物館、荷蘭代爾夫特王子博物館等都曾提議,希望共同研究景德鎮的古陶瓷文化。”翁彥俊說,依托古陶瓷基因庫和去年10月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牽頭設立的“國際瓷器研究聯盟”,將與國內外學術機構開展積極合作,推動古陶瓷研究數據的全球共享,探討全球陶瓷文明課題,搭建陶瓷文化交流的國際平台。

  讓古陶瓷能“說”會“動”

  近年來,數字化重塑著博物館的形態。一些場館通過聲、光、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實體展品虛擬化,“人工智能+”等智慧場景應用很大程度上延展了游客的認知感受。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打造了陶瓷藝術數字展覽等一批沉浸式陶瓷文化體驗項目,制作線上展覽、陶瓷主題游戲,讓陶瓷文化“活”起來。

  以“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為例,翁彥俊說,該展從2022年國慶節假期開始開放至今,博物館內的主展廳分為“瓷的巨變”“微觀競演”“幻花水月”“碎與永恆”四大章節,以通行世界的中國符號青花瓷為主角,借助各種展陳手段,將波瀾壯闊的世界文化交流史畫卷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如今,該展已吸引了數十萬海內外游客參觀,並有10萬余人參與“青花秘境”線上游戲。

  以全域、跨界、數字共生為核心理念,“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打破了博物館的空間局限,將景德鎮陶陽裡御窯景區內的考古遺址展示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全部納入展覽之中,以創新的展陳形式和藝術互動裝置,讓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雲岡研究院、揚州博物館等館藏的元明時期青花瓷“走”出博物館,為觀眾帶來奇妙的“秘境”觀展體驗。

  “在我們研發的游戲小程序裡,不僅有線上看展、制作陶瓷數字藏品或文創產品等功能,還可以在其中扮演工匠、商人等角色,游戲地圖與現實中的陶陽裡御窯景區相對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空間互聯。觀眾可以在趣味十足的游戲中了解青花瓷的緣起、瓷石與高嶺土的區別,獲知中國陶瓷對外貿易史、陶瓷文化發展史等知識。”翁彥俊說,特展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數據為基礎,呈現了一部以青花為紐帶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讓古陶瓷能“說”會“動”,還十分“好玩”,用新潮有趣的方式講述文物的厚重底蘊。

  打造更多文博IP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景德鎮市留學生聯誼會會員們聯合“洋景漂”用多國語言唱誦“數鴨子”﹔用3米高的魔方“拼對”鴨形香薰……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博IP發布會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舉行。這隻伸頸昂首、尾巴上翹的可愛小鴨子,是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選定的吉祥物——“歲歲鴨”。

  翁彥俊介紹,“歲歲鴨”的設計靈感源自鎮館之寶——燒造於大明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形香薰”。該瓷器曾被打碎深埋珠山500余年,1987年經考古出土現身。

  “歲歲鴨”IP形象非常漂亮,以綠、黃、紫為主配色。文物原型的色彩和視覺特征得以完美保留,設計師還為“歲歲鴨”賦予了獨特的性格特性、豐富的角色變化,讓IP形象更為豐滿,富有網感,為后續創作以及多場景應用打下扎實基礎。

  “當前,‘文物+文創+文旅’是很受青睞的一種文物保護方式。我們希望能挖掘文物內涵,點亮文化創意,推出更多原創IP。這是如今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的工作重點,未來還會有更多獨具匠心的文化產品。”翁彥俊說。

  為了吸引更多國內外“Z世代”用戶參與陶瓷文化交流,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正在挖掘培育一批陶瓷文化交流使者,圍繞“Z世代”青年、留學生、陶藝家等群體,通過短視頻、微電影記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講述陶瓷歷史、現狀和未來,在海內外平台傳播推廣。翁彥俊說:“希望能以瓷為媒,共繪文明交流新畫卷,讓陶瓷文化更好‘走出去’。”

  

  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