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復旦博醫團:踏遍青山為仁心

2024年03月15日08: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復旦博醫團:踏遍青山為仁心

3月3日一大早,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鄰裡中心裡,居民們排起了長隊。“爺爺,胸悶是吧,我們先聽下心音。”“奶奶,我們看一下眼睛的情況,眼睛盯住我的額頭,有點亮,堅持不要眨眼睛。”看報告、讀片子、疾病咨詢,一群年輕的醫學博士生耐心地為社區居民答疑解惑,有的一上午接診了40多位。

這是復旦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正在進行的一次義診活動。這樣為民義診、健康咨詢的場景,已經在這支博士生醫療服務團延續了30年。

用腳丈量的如歌歲月

復旦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是一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高年級博士生組成的醫療衛生志願服務團隊。1994年成立以來,先后有千余人次投身博醫團工作。一到暑假,隊員們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中西部地區,為革命老區、貧困和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提供醫療志願服務。他們的願望,就是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在甘肅瓜州,博醫團遇到了一個嘔吐伴肌力減退症的女孩,隊員們第一時間為她進行了腰穿手術,幫她脫離了險境。

在貴州麻江,博醫團接診了一個視力嚴重受損、隨時有失明風險的角膜皮樣瘤患兒。當地醫療條件有限,無法為他開展手術,男孩的媽媽心疼得直抹眼淚。隊員們當即聯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開辟綠色通道,把他送到上海進行手術,幫助他恢復了光明。

在雲南永平,博醫團翻山越嶺,到大山深處為一名臥床20年的大叔進行聯合會診,幫他定制康復方案和康復器械。大叔的母親動情地說:“照顧癱瘓的兒子20年了,第一次看到他笑。他笑了,我就看到希望了!”

像這樣的經歷,隊員們如數家珍。

博醫團不僅醫者仁心,而且“造血連心”。雲南永平縣人民醫院內科醫生田大全的辦公室裡,挂著一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白大褂。“這是對我的精神激勵。原先我們不敢診斷腦血管疾病患者,都要轉診到別的大醫院去,現在我們很有信心。”田大全說。博醫團所到之處,都會在當地開設學術講座、醫護培訓、手術示教和疑難病例診斷,通過多維度的醫療志願服務,幫助當地醫生提高診斷許多常見卻難以分辨的疾病的能力,提升診療救治水平。此外,博醫團圍繞醫療幫扶、人才賦能、專業培訓,形成了15項“醫療幫扶菜單”,開展遠程會診、提供學科建設指導、聯系醫務人員進修,通過長效立體幫扶,為當地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愛國奉獻的青年擔當

“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病苦……”這首傳唱了近90年的上海醫學院院歌,見証了一代代上醫人的選擇。

博醫團的第一批隊員現在已經50多歲了,有的已經成為上海市各大醫院的院長或是各自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至今,仍有從博醫團裡走出的大專家會在暑假裡回到博醫團,帶著年輕的博士生上山下鄉,送醫送藥。

學校、醫院、實驗室、市縣、鄉鎮、田間都是“大思政課”的課堂。醫務人員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不斷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在火熱的實踐中堅定愛國心、報國志。

榜樣的力量,書寫在祖國大地上,也走進醫學生心裡。在貴州劍河,一位孩子不小心骨折,但家長因為經濟困難決定放棄治療,博醫團的專家志願者王達輝輾轉找到這個孩子,幫他申請公益資金,為他免費手術。眼科博士陳天慧在讀博期間發表了12篇SCI論文,通過一次次貼近民眾和患者的實踐,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含義。

星火成炬,匯聚成保障人民健康的磅礡力量。目前,博醫團已經建立起組織化、規范化、日常化的運行機制,建設近40門醫學健康科普課程,面向公眾開放預約。在博醫團的輻射帶動下,復旦上醫還組建了20多支醫學生科普志願者隊伍,更多的醫學生投身志願服務,他們以專業服務人群、以青春奉獻社會,立志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30年,行程20多萬公裡,服務覆蓋面拓展到全國16個省區市26個縣39所醫院,開展大型義診服務群眾5萬人次。他們踏遍青山為仁心,是“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

(記者 顏維琦 孟歆迪 通訊員 金雨豐)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