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

煉好了鋼鐵也“煉”出了人才

2023年11月19日09: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煉好了鋼鐵也“煉”出了人才

“航空發動機軸承鋼實驗現在開始。”子夜時分,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實驗室裡卻燈火通明。東北大學冶金學院教授姜周華和學生們圍在冶金爐旁,靜靜等待著鋼鐵在“爐火”中“脫胎換骨”。

從C919大飛機到白鶴灘水電站,再到第四代核電示范工程……諸多大國重器的運行,都離不開這個團隊的成果。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開創的新一代電渣重熔技術,實現了我國特殊鋼冶煉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科技創新帶來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當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其中第一個就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於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科教和產業優勢如何結合轉化?姜周華領銜的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交出了創新答卷。

沉下心來焐熱“冷板凳”

如果用一類商品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鋼鐵”一定榜上有名。縱觀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史,發達國家的鋼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優質鋼、特殊鋼比重會逐步提高至20%。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9%,仍有大量特殊鋼需要進口。

“盡管當時我們的科研經費很少,但也堅持研究特殊鋼,默默培養人才。”回憶起40年如一日的科研堅守,姜周華感慨道,“因為我知道,我們國家需要煉出自己的特殊鋼。”

最初,特殊鋼冶金團隊僅有1台爐子4名教師。大家擠在兩間實驗室裡,進行了大量基礎性和應用性科研,一點點將“冷板凳”焐熱。

“每天窩在實驗室裡搞研究雖然枯燥,但我們堅信追求鋼鐵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沒有錯。”青年教師李花兵是特殊鋼冶金團隊出名的“嚴師”。他常常和學生們說:“要和鋼鐵‘較較勁’。”一次,他對課題有了新的想法,深夜11點把另兩位“戰友”叫到實驗室裡討論,一直到凌晨3點半。

不知過了多少個深夜,也不知煉了多少爐鋼水,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最終取得了重大理論和技術突破,姜周華也因此被國際電工委員會推舉為電渣爐國際標准工作組召集人,引領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

團隊科技突破的累累碩果,不僅長在了東北全面振興的科研事業中,還挂滿了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枝頭”。在鞍鋼集團,由姜周華參與研發的“316H奧氏體不鏽鋼產品”應用於我國第四代核電示范快堆項目,成為我國探索國際領先核電技術的開路先鋒﹔在撫順特鋼,由李花兵牽頭研發出的國內首個“超級不鏽鋼”,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使進口產品降價50%以上。

“如今,我們研發的新一代電渣重熔技術已被推廣至60多家企業的325台成套裝備中,市場佔有率達61%。”姜周華介紹,“相關產品還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特殊鋼正成為中國鋼鐵的明星產品,駕船出海走向世界。”

扎根一線,緊跟產業需求培育人才

熟悉姜周華的人都說:“姜老師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人。”從東北到華東再到西南,無論路途多麼遙遠,隻要企業在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40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走遍了上百家鋼鐵和重機企業。

曾有人問他:“聽說冶金行業生產現場環境比較艱苦,為什麼一直堅持‘現場不能不去’?”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不到生產現場就沒法掌握第一手資料,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姜周華認為,“理論和實踐脫節,既搞不好研究,也鍛煉不出優秀人才。”

在姜周華的倡導下,團隊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課題,都來自生產現場。“近十年,我們培養了71名博士和270名碩士。去企業生產一線實習,成為每一位研究生的必修課。”團隊成員耿鑫說,“我們的‘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研發的幾個關鍵難點,就是3名博士生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並攻克的。”

團隊成員董艷伍的博士論文完成在中鋼集團邢台機械軋輥有限公司生產一線。他所研發的特殊鋼冶煉設備,為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我們的試驗經常從頭半夜開始,第二天下午結束,一次跟班15個小時都是常有的事。雖然很辛苦,但這裡最能發現科學的奧秘。”董艷伍說。

貼在一線,學在一線。日復一日地穿梭在實驗室與工廠之間,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如今,董艷伍已經成為團隊電渣冶金技術專家,經常帶領學生前往現場尋找問題,再回到實驗室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探索最佳設計方案。

師生們在實驗室千錘百煉,在企業一線摸爬滾打,從研究計算到現場實操,個個練就了一身硬功夫,為我國特鋼技術發展和鋼鐵強國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2022年,由姜周華領銜的特殊鋼冶金技術教師團隊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讓更多青年人才投身東北全面振興

9月16日,東北大學迎來建校百年。在慶祝晚會上,姜周華帶著兩名學生,攙扶著自己的老師,一同走上舞台。在現場一萬余名師生校友的注視下,將團隊幾代人科技報國的故事娓娓道來。扎根東北、服務國家的信念,在莘莘學子心中薪火相傳。

2018級博士畢業生李博洋現就職於鞍鋼研究院,從事鋼鐵冶金相關研究。由他參與開發的煉鋼環節大數據系統,通過數據分析統籌各個工序,實現煉鋼流程最優控制,每年幫助鋼廠降低成本近1000萬元。能夠留在家鄉為東北全面振興添磚加瓦,李博洋覺得自己每天都充滿干勁。

另一位留在撫順特鋼的2016級博士畢業生侯志文在畢業前一直進行特殊鋼冶金基礎研究。來到一線,他所學的知識派上了用場,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現在我把基礎原理與現場實踐相結合,將特種冶煉車間當成主戰場,繼續進行特殊鋼冶煉攻關,在未來研發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種特殊鋼。”侯志文說。

人才源源不斷,成果轉化也冒出新芽。2020年,東北大學特殊鋼冶金團隊響應國家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的號召,籌措資金6000多萬元,在遼寧省沈撫創新改革示范區建設東北大學(沈撫)工業技術研究院。一條3噸級高端特殊鋼和特種合金中試生產線拔地而起,瞄准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在新材料、氫能與氫冶金、智能制造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學生們在實驗室中研發的成果,在這裡轉化應用,走向社會。在培養和會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同時,孵化出一批專精特新型企業。”東北大學(沈撫)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董君偉說,“中試基地投產不到兩個月,就成功為四川某公司研發了用於‘人造太陽’項目的關鍵處理技術。截至目前,我們已引進項目團隊6個,會聚高水平科技人才100余名,孵化科技型企業5家。”

(記者 劉勇 通訊員 李青坡)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