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劉樹勇:

讀“無用”的書 畫有趣的畫(名人書房)

徐嘉偉 楊雨千
2023年11月13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老樹作品

  劉樹勇

  老樹作品

  長滿荷葉的荷塘邊,兩位頭戴禮帽的男士迎面而坐,配上獨具特色的六言題畫詩“春風起處看花,荷塘岸邊吃茶。世間從來不易,且度有限生涯。”——一幅氤氳著濃濃鄉野情趣的水墨漫畫令人眼前一亮。從2011年起,“@老樹畫畫”開始在微博平台發布漫畫,收獲超255萬粉絲關注。粉絲們不僅在線上賞畫,還在評論區用“打油詩”留下各自賞畫的心得隨筆,形成獨特的互動空間。

  “@老樹畫畫”本名劉樹勇,198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合著有《中國書法導論》《圖文二十世紀中國史》《中國當代攝影批評文叢》等,相關畫作曾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近日,我們來到劉樹勇位於中央財經大學的工作室,聽他講述研究視覺語言的心得,聽他分享用漫畫表達人生感悟的創作故事。

  注重文史哲積累

  在老樹記憶裡,大學時,全社會的讀書氛圍濃厚,人人渴望知識,朋友們的聊天話題離不開詩集與小說。“上世紀80年代,我們沒有電腦、手機,中國還未全面接入互聯網,獲取知識隻能靠閱讀。”

  老樹說,當時的印刷廠還不具備數字印刷條件,大都用鉛字版印刷。“一本書如果幾千頁就得有幾千塊板子,可以堆上一整屋。”他生動地比劃道。那時的書都採用凸版紙,紙張很脆,一折角就容易掉,但因為從業者嚴謹認真的工匠精神,用這一老式印刷法制作的書籍錯誤很少,因此老樹將許多繁體豎版的舊書珍藏至今,“根本舍不得扔掉,太寶貴了。”

  老樹尤其愛好哲學,他形容:“哲學如同空氣一般存在。”他特別喜歡的哲學書是《理想的沖突》,因為這本書幫他理清了很多問題,讓他系統地認識到人性的構成,找到了理解自己內心的切入點。“我得以明白‘我是誰,為誰而活’。”老樹說。青年時期的大量閱讀幫老樹搭建起認知世界的框架,他在頭腦中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這對他日后的研究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對於閱讀,老樹認為不必在意讀過多少本,重要的是和書建立關聯,讓知識真正進入自己的頭腦,滲入思維,成為修養,這樣書裡的內容才會真正改變我們。此外他還格外強調文史哲閱讀積累的重要性。“文史哲類書籍被不少人稱作無用之學,但實際上文學開拓想象力,歷史提供經驗坐標,哲學提供世界觀方法論。有了想象力、經驗和方法論,做什麼都會有幫助。”老樹說,這就是無用之學的大用途。

  閱讀培養思辨力

  閱讀積累的人文素養不僅讓老樹形成深度的思辨力,也為他的專業研究帶來強大支撐。老樹告訴我們,視聽藝術看似抽象、模棱兩可,其實自有門道。例如他提到沃林格的《抽象與移情》,有助於學者理解抽象藝術,在其中找到清晰的脈絡。老樹還提到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不僅文字是思維的工具,純視覺也有思維。”因此不能憑直覺去理解,而要用理性介入。

  他曾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從小到大都聽到一句話,藝術是相通的,可如果藝術真的相通,為什麼還分這麼多門類?”為此,24歲的劉樹勇用一年時間收集大量資料,嚴謹証明假設,最后寫出一篇1.8萬字的文章《藝術的自律性》,來論証不同類型藝術間的不可替代性。

  除了理論研究,老樹還從興趣出發進行藝術實踐。他回憶道,自己的首次陶藝創作以失敗告終。“吭哧吭哧畫了7天釉彩花紋,燒制24小時,最后得到一堆起泡的碎瓷片。”老樹發現,從前掌握的繪畫規律無法用在陶藝上。對視覺語言的研究和實踐,讓他意識到直覺和理性結合的重要性:“直覺隻能停留在想法層面,理性的系統訓練才能將想法付諸實際。”

  閱讀形成的人文積澱與做研究形成的理性思考相得益彰,讓老樹得以充分表達想法,將其轉化為一張張富有人文底蘊的漫畫作品。但對老樹來說,在繪畫中不斷找到真實的自我,才是促使他持續創作的靈感源泉。

  用漫畫與讀者共情

  “大學期間一個偶然機會,在畫展上看到齊白石和徐悲鴻的真跡后,我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老樹說,那時他把錢幾乎都用在了畫畫上,買畫冊、訪名家,一度還想從他就讀的南開大學中文系轉學到天津美術學院。

  但就是這樣一份近乎“痴迷”的喜愛,卻在幾年后戛然而止。“那時候我畫齊白石的蝦,畫徐悲鴻的馬,都畫得不錯呢。但那只是用我的努力証明有齊白石、徐悲鴻存在,根本沒有‘我’在。”因為找不到“自己”,他從1986年開始放下畫筆,一放就是20年。

  再拿起畫筆,已是2007年。“那時父親生病,手術前的那晚,心中塞滿焦慮和煩悶,就想找點事兒排解一下。”回憶起“第一幅”畫的創作過程,老樹歷歷在目:“隨手找來一張練字的紙頭,連墨水都沒有,蘸著鋼筆水就這麼畫了一個靠著樹的長衫男子。”

  “后來一看,誰都不像,好像是可以按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這就像找到一個隻屬於我的詞語,這個詞語可以擴成句子,形成文章。”老樹說,長衫男子的符號已成為他表達自我心境的載體,“他可以賞花,可以喝茶,可以冥想,可以是我自己,也可以是看我作品的人。”

  “繪畫不僅處理各種符號間的關系,也處理我與外在世界的關系。閱讀是汲取和輸入智慧的過程,繪畫、寫詩等藝術創作則是對生活理解的具體實踐。在‘輸入—輸出’的循環中,我有所遇,我有所見,我有所思,最后我有所表達。”就這樣,老樹在畫中找到了自己,得以從容自處。

  找到自己后,如何打動別人?老樹談到兩個關鍵:“首先,你自己要喜歡,畫作必須來源於靈感的迸發﹔另外,畫作要以廣泛的知識和深厚的人生經驗作為積澱,我們常說文史哲不是用來言說的,而是用來體驗的。”

  當然,老樹的題畫詩也是吸引大家在畫前駐足停留的重要因素。他的詩和畫互為注解,共同構成表意空間。“語言要成為橋梁,而不是一堵牆。”老樹說,他寫詩特別注意在古意中嵌入煙火氣,雅俗交融,這樣能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就像這首‘榮辱得失都見過,名利想透皆是空,如今唯一還惦記,雞蛋煎餅卷大蔥。’”

  在老樹的微博評論區,不少網友也模仿起老樹詩體,留下自己對生活的體悟和調侃,這讓老樹覺得很親切:“大家在短時間內聚在一起,從現實的糾結和壓力中釋放出來,這就好比老友突然造訪,一起喝幾杯茶敘敘舊,散去后再回歸各自的生活。”

  前不久,老樹在蘇州辦了名為“好玩兒”的畫展。採訪最后,老樹一邊翻開畫展畫冊,一邊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不時還被自己的詩句逗樂。“好玩和有趣可以是每個人的內心追求。”老樹說。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